cover of episode Vol. 75 一张城市X光片:以空间考古的视角,透视古今层叠的北京

Vol. 75 一张城市X光片:以空间考古的视角,透视古今层叠的北京

2025/2/12
logo of podcast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李纬文
Topics
@李纬文 :我选择“层叠”这个角度来解读北京,是因为它就像一部可以层层揭开的书,城市有很多层次,而人的迭代最终带来了城市的迭代。这个“层叠”的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城市考古学中“古今重叠型城址”的概念,指的是城市不断延续和更新,不同时期的营造和生活叠在同一个平面上。我认为“层叠”比“重叠”更能体现北京层次繁复的状态,不同层次有重合又不重合,最终形成一个特别繁复的状态。今天的城市地图包含了更早时代的信息,就像铅笔字擦去后在背面留下的笔痕,稍加踏印就能显现出来。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至元八年,蒙古人兴建元大都的过程中,刨开了一座有着17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在地宫里发现了佛舍利和大量的法器。这次意外发现,引来了忽必烈的亲自检视,并邀请尼泊尔的大匠师阿尼哥,在白塔之外又修建一层白塔,用厚重的墙壁把辽代白塔包裹在内,更好地保护地宫里的神圣遗物 —— 这就是如今中国最古老的藏式佛塔,白塔的由来。

之后的几百年里,白塔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塔外的寺庙首先在元末的天火中被夷为平地,就在同一年,明军攻占了大都;到了明代,紧邻白塔的皇家道观“朝天宫”拔地而起,似乎预示一个全新的信仰时代,然而这座庞然大物很快在另一场大火中陨落,伴随它一起陨落的,还有整个大明王朝;到了清代,出于怀柔蒙古、西藏的目的,有着浓郁藏传佛教色彩的白塔再一次受到重视;1937年的 “七七事变” 期间,北京市民罗德俊写下一封手书,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和北京生灵涂炭的惨状,藏在白塔缝隙之中,这封书信在1978年修葺的过程中,又重见天日。

如今的阜成门内大街车流滚滚、行人匆匆,新的生活,覆压在过去的生活之上,组成了我们熟悉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进入白塔寺的山门,首先要通过一条向下的斜坡,这是因为数百年的城市发展,致使地坪抬高了1.2米。想必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层。古都的岁月沧桑,就压缩在厚度1.2米的泥土之中。而白塔就像一个静止的时间胶囊,默默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兴亡起落。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史和考古学专家李纬文老师,一起从墙缝中、地层里、以及文献的字里行间里,寻找类似白塔这样穿越时空的坐标,穿透北京层层叠叠的历史结构,解读古都真正的奥秘。

内容包括:

04:12 北京、西安、洛阳…:古人为何不断在这些城址建都?

13:04 首都的弥散:多个都城共存恰是古代中国的常态

18:07  “王气”的科学解释:资源循环和城市寿命

31:05 北京简史:从蓟城到新中国首都的沧海桑田

36:15 王朝会更迭,建筑会损毁,但城市的肌理长存

46:58 遗痕:矗立的白塔和消失的朝天宫

58:39 变形:隆福寺皇家香火院的陨落和商业空间的崛起

80:14 语讹语,名初名:“京师人尤其狡猾”的心理动机

85:21 庆寿寺双塔:长安街上的违章建筑

87:41  “长安街”作为中华第一街却不是笔直的

94:21 消灭古迹的不是贫穷,而是革故鼎新的冲动

114:46 为什么文物保护不能是审美问题?

123:12 作为文化现象和心理暗示的“大院”影响深远

133:14 城市的本质是妥协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