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vol.194|林小英谈教育:生活是个巨大的县城,每个人都困在表演性指标的考评中

vol.194|林小英谈教育:生活是个巨大的县城,每个人都困在表演性指标的考评中

2024/11/10
logo of podcast 咸柠七

咸柠七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曹宁
林小英
Topics
曹宁:我认为林老师的《县中的孩子》一书,透过对县域教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教育只是基层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书中展现的县域教育困境,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 林小英: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它并非仅仅关注个体经验的共鸣,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例如社会文化、国家制度等方面,去分析中国教育的结构性问题。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虽然这种超越个体视角的分析可能不被所有人接受,但这是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必要前提。 我个人认为,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既要关注个体经历的共情性,也要从社会文化、国家制度等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超越性的分析,才能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方案。要讨论教育的公共性问题,就必须跳出个人视角,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导致不被所有群体接受。但是,为了能够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跳出个体经验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林小英:县域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讨论语境存在很大差异。县域教育关注的是基层学生成长的困境,这与城市精英关注的教育内卷不同。县域教育的困境也映射了当代社会每个人的困境。近二十年来,县域教育最大的变化是丧失了主体性,变成了城市教育的追随者,这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否定和教师价值的贬低。当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课堂活跃度等外在指标,导致教师和学生都陷入表演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发展。过去二十年的素质教育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因为它陷入了“竞争性表现主义”,强调快速、表面化的学习成果,这与审计文化对教育领域的入侵有关。当前的量化通约机制容不下例外,而因材施教的核心恰恰是把每个人都当作例外,这导致了教育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Deep Dive

Chapters
林老师分享了在公众面前讨论教育问题的感受,她认为既要表达个体经验,也要从社会、国家、制度等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个体性与超越性之间取得平衡。
  • 在教育议题的公共讨论中,需要平衡个体经验与超越性视角。
  • 平衡个体性和超越性是教育讨论中面临的挑战。
  • 公众期待教育讨论提供不同视角和解决方案。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嘉宾是《县中的孩子》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林小英。早在十三邀那期节目出圈前,我已经推荐过好多次《县中的孩子》,真是本有血有肉有骨架的好书,它不适合追求共鸣、自我陶醉的非虚构类读者,而要求读者有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分析能力和足够广的社会实践经验。 工作室一堆书的最上层,经常有来的朋友拿起来翻翻,然后感慨一句:我就是县中的孩子。随着一段隐秘的成长史的展开,彼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本书真正的亮点在于,教育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中国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艰难和撕裂。理解中国,农村是最好的入口。理解教育,县域教育是最好的入口。我不是县中的孩子,但又无时无刻不感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县城之中。 林老师的研究再次确证,愤慨的反面是热情,而不是无力感。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不够好的生活,最好的选择是做一个不再天真但依旧积极的行动者。 【嘉宾】 林小英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和质性研究方法,当下专注于研究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塑造、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和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 代表作《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你将会听到】 06:11 讨论教育既要有个体性也要有超越性 10:20 县中的孩子是优绩主义困境的缩影 16:31 县域教育应该是主体,而不是城市教育的追随者 24:31  基层教育的骨干都在受夹板气 32:43  素质教育陷入审计文化竞争性的表现主义 3548 因材施教就是把没有个都当成例外 44:03 教师是职业也是志业,不知道怎么考核的就不要考核 52:03  校长疲于应付杂事,正事反而仅在维持 62:05 教育系统如何系统生产炮灰 66:15 减负的政策反而加剧了内卷化 72:15 基础教育应当提供涵养人一生的情感资源 76:10 “感觉尸体又暖了一下”是绝望感的渴望 82:05 会玩是在保护可塑性 84:13 教育者要做园丁,不要做木匠  85:14 中学生的心声:为什么要为教育提供“围墙” 100:12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框架 104:12 城市里的师生关系异化成了消费关系 106:16 学校的法人地位至今没有厘清 115:13 一个一年级老师的一天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罗大佑等—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