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让娃成为他自己,父母量力托个底

让娃成为他自己,父母量力托个底

2024/11/20
logo of podcast 面基

面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学姐
Topics
主播认为中产家庭应降低对孩子教育和自身养老的预期,才能更容易获得幸福;学姐认为“西城妈妈”、“海淀妈妈”等标签容易引发刻板印象和焦虑,掩盖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家庭付出的多样性;短视频和图文等自媒体容易放大教育焦虑,因为它们只展示成功结果,而忽略了背后的付出和代价;教育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计算,单纯追求性价比会忽略教育的初心和复杂性;计算教育性价比,应该先了解孩子自身情况和家庭条件,而非盲目追求高投入;林晓英教授在《十三邀》中的访谈引发广泛共鸣,但作为家长,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刘云杉教授在《一席》的演讲中,批判了当代大学生精于计算、关注性价比的行为,但主播认为这种行为在社会竞争中具有适应性;社会最终会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regardless of their upbringing;即使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也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只有放弃的那一刻才算失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非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0-6岁孩子的成长遵循“本自具足”的理念,父母应避免破坏孩子内在的完整性;0-6岁期的成长会影响孩子之后的人生,父母应注重保护孩子内心的完整性;家长应避免将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并尝试理性分析焦虑的根源;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教育竞争激烈程度不同,但都存在竞争压力;选择体制内或体制外教育路径,应理性权衡成本和选择权,而非盲目追求某种路径;“母职经纪人”概念反映了部分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效仿;“简历式培养”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效用降低,应更注重孩子自身发展;社会对不同教育路径(如职高、工人)的认可度存在差异,需要反思如何消除这种不公平;家长应承担起确保孩子底线发展的责任,而孩子则应努力追求自身上限;天赋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天努力只能起到有限的改变;有了孩子后,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和机会;平衡工作和家庭没有捷径,只有取舍;国内外教育环境差异,国内更注重竞争和排名;要不要孩子,应该是一个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的个人选择,而非仓促决定。

Deep Dive

Chapters
讨论鸡娃圈的性价比问题,以及家长在教育支出中的思考。
  • 家长对教育支出的性价比有深入思考
  • 鸡娃圈的刻板印象与实际不符
  • 推荐两期关于教育话题的节目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嘉宾:

大花儿|播客「西城海淀妈妈的下午茶」主播

⏯️本期简介:

本期嘉宾是我的初中和高中学姐,当然我邀请她录制这期节目更多是因为她的另一个标签:西城妈妈。

学姐做了一档播客,她的另一位主播搭档「包包」是一位海淀妈妈。关心教育的听友都知道这俩标签里的门道有多深,实在是太典了!

因为这两个标签的刻板印象,我一开始误以为俩人是鸡娃圈的,但是聊下来发现并不是,学姐对鸡娃和家庭教育支出的性价比有很多思考。

另外,我想在这里补充两个没能在节目里说出来的观点:

第一,不管一个孩子被如何培养长大——地域、城乡、阶层、放养、鸡娃,最终他都会被放到同一把尺子下去测量。

第二,每个家庭都会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好的教育资源,但这一切仍以家庭资源为基础。

以上两点,是再怎么用漂亮话也无法掩盖的事实。

最后,我非常推荐大家再去听两期节目:

一期是十三邀访谈北大教育学院林小英那期),相信很多听友都看过。

另一期是北大教育学院的刘云杉教授在「一席」)上的分享,同样是聊教育话题,这期更狠,我当时听完还点了喜欢。刘老师在节目里聊了她观察到大学生认清现实,精于计算,时刻衡量性价比,关注边际变化,揣摩出题人和接盘侠的心态,过往不恋、随时插拔的为人处事的态度。

对此,刘老师的态度是批判的。但我却觉得很讽刺,因为以上特质,放到A股,可能是很多股民经历了几轮牛熊周期也没学会的东西。

这么说吧,如果这是年轻人的普遍状态,我对下一届韭菜充满期待。

说回来,希望这期节目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调整一些预期。

事实上,我觉得所有中产家庭都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教育和自己养老的预期,这样容易更幸福。未来面基还会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探索,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

🎯时间轴:

00:20关于教育话题,推荐让我受益匪浅的两期节目

02:50鸡娃圈总让父母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只展示成果,不展现代价

08:24回报和性价比问题

12:31林小英老师的那期节目很好,但作为身处其中的家长,我需要解决方案

15:18精算一代所展现出的更强的适应性⭐️

17:05我羡慕很多高考生脸上的那种「从容」

20:30被系统淘汰下来的孩子,仍要自己走,只有停下来的那一刻,才算是输了

27:33真正给教育买单的,提供最终回报的,是产业。

30:38让娃成为他自己

32:25小朋友本自具足,0~6 岁的成长范式会之后的生活提供内心能量⭐️

38:28有意识地不把自己内心错误的因果链条导致的焦虑传导给孩子

39:33很多听友评价我们的教育投入:海淀西城的也不过如此⭐️

41:31双减后的北京:小学3点就放学,有托管班可以上,但真的不教课,只是看着写写作业

43:00不像以前那么纠结于标准答案了,出题思路更公平了

45:06体制内路线vs.体制外路线:成本和选择权的考量⭐️

48:59母职经纪人

50:54简历式培养,预期回报率很低了⭐️

54:42社会最终会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孩子⭐️

58:12冲学区房的真实原因:买下限,至少考个高中,能上个大学,啥大学都行

1:01:58天赋的权重,灌木也能成乔木⭐️

1:04:38推荐一些养育和教育方面的书

1:06:06孩子这个“老师”

1:12:15成为父母后,什么资源最稀缺?⭐️

1.钱 2.时间 3.机会 4.思路视野可能性

1:13:05母职惩罚和父职惩罚,没有平衡,只有取舍

1:17:01系统参数,人多资源少,决定了很多东西

📁本期内容相关资料:

让学姐给列了个育儿书单,优中选优:

- 《园丁与木匠》 艾莉森·高普尼克

- 《童年的秘密》 玛利亚·蒙特梭利

- 《看见孩子》 贝姬·肯尼迪

- 《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 阿尔瓦罗·毕尔巴鄂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崔玉涛育儿百科》

-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风险提示:所有内容皆仅以交流嘉宾和主播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结合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独立思考,谨慎决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依据或使用本播客内容所造成的后果由您独自承担。

🎬后期制作、声音设计:Dong

📣 欢迎关注@老钱日日谈) ,如果播客没听够,可以来公众号找我玩,这边的更新频率会高一些。

也欢迎大家来🪐知识星球)找我玩,这里是我自己学习的输入笔记,也是听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