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宗教和法律的不同。例如,荷兰和瑞士虽然都允许广义安乐死,但荷兰允许主动安乐死,而瑞士仅允许协助自杀。东方国家如日本和中国,由于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的影响,对安乐死的接受度较低。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更强调个人自主权和生命质量,因此对安乐死的立法较为宽松。
协助自杀不会导致道德滑坡的原因在于严格的法律和程序保障。例如,瑞士的 Life Circle 机构在协助自杀前会进行一系列评估,确保患者确实处于无法治愈且痛苦难以忍受的状态。此外,协助自杀必须由患者本人主动提出,医生不得推荐或暗示。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滥用。
‘难以忍受的痛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通常,这种痛苦是指患者在医学上无法缓解的生理或心理痛苦,且这种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荷兰的法律要求医生在进行安乐死前,必须确认患者的痛苦是无法忍受且没有治愈希望的。
安乐死的选择给一些患者提供了一条退路,让他们在面对绝症时不再感到绝望。这种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当下的每一天。例如,一些癌症晚期患者在得知自己有安乐死的选择后,反而更加珍惜生命,努力享受剩下的时光。
东西方在安乐死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源于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自主权和生命质量,认为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而东方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更重视家庭和集体,认为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东方国家对安乐死的接受度较低,更倾向于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来缓解患者的痛苦。
人无法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出生,那么,人有没有权力决定自己该不该死亡?协助自杀是否会导向道德滑坡?什么程度才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安乐死竟然会反而促使人产生活下去的念头?这种做法是爱?是自私?还是谋杀?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荷兰和瑞士这两个在外人看来都立法允许“广义安乐死”的国家,也存在主动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巨大差异,而东西方的分歧更大,家族观念与个人意志,它们在天平上孰轻孰重?又能否拿来对比?我们绝不是宣扬,也没有资格评判,但我们可以继续思考,持续观察,保持尊重,进而发现这一极具争议的课题中,还有太多有待讨论、值得犹豫的内容。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我们映照出生之意义,以及众多被人们忽略的真相和细节。谈笑风生的老妇,平静地接受次日的死亡。饱受癌症折磨的硬汉,在朋友们派对的同时结束自己最后的时光。协助自杀的医生,被送上法院的审判席。得知自己被允许安乐死的年轻人,反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来吧,正因为生命如此珍贵,所以让我们来聊聊死亡。/song list/片尾曲:José González - Stay Alive /本期主要参考书目/《安乐死现场》作者:宫下洋一/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莱博维茨的赞歌》作者:小沃尔特·M·米勒 《哲学家与狼》作者:马克·罗兰兹《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永恒少年》作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深海长眠》导演: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节目中提到的往期节目/03.莱博维茨的赞歌:要有光,哪怕废土之上07.用荣格理论分析《小王子》 永恒少年及其他39.哲学家与狼:在朗格多克永恒的夏天/ 听友群 /《蜜獾吃书》听友群现已正式开放!进群方式:添加李小日微信「bbpark2016」,备注蜜獾吃书,即可进群~/ 商务合作 /**欢迎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