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的痛苦大多来自于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沟通会导致困惑和痛苦。非暴力沟通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我在非暴力沟通课上意识到,尽管我有很好的沟通技巧,但我的沟通方式常常是强势的,总是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暴力。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真正尊重对方并了解对方意图的沟通方式,它强调平等对话和情感连接。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流程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因为人们常常带着主观意识描述事情,用评论取代客观观察,导致误解和冲突。
感受是基于自身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如感到难过、愤怒。想法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推论和评价,如觉得被忽视、被误解。
表达需求能帮助对方理解你的真实需要,减少误解和冲突。如果你不表达需求,对方可能会误解你的意图。
请求是具体、明确的,对方可以判断是否能做到。要求则带有命令和指责的意味,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同理心是带着尊重理解他人的经历,能帮助你更好地与对方建立情感连接,减少冲突。
因为当对方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情绪和需求时,他更愿意与你达成共识,沟通也更有效。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情感沟通,尤其是与你认为重要的人的沟通。在工作中过度使用可能会显得不切实际。
因为非暴力沟通要求你换一个不同的视角理解对方的话,而不是立即做出负面的反应。
这是一本书带给我的课程,再带给我的思考。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如果真正能够训练自己做到的话,你的人生会很幸福。
为啥呢?
因为人的痛苦啊,大多来自于人,尤其是你在意的人,就你在你亲密关系里,你的合作伙伴里,你周遭的同事朋友,如果你们一旦进入了暴力沟通的状态,你会感到很多的困惑。
而我经常被一些朋友提问,啊,怎么跟朋友啊,领导啊,老公老婆处理好关系,这个背后我觉得就是我们在暴力沟通。
其实几年前我就看了这个美国的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写的这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当时我在我的短视频平台还推荐了这本书,销量也是非常的好。
直到 2022 年 底的时候,我那时候进行了一次四个月的环球旅行,在中间的过程中,我在美国就上了一个非暴力沟通课,它是一个全英文的教学课程,上完那个课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我在沟通过程中是很有方法跟技巧的,但是上完那个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我非常的暴力。
我说的暴力不是沟通的语言,不是沟通的技巧,而是沟通的一种强势,一种就是只有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的状态。
甚至我的暴力还体现在,由于我有非常好的沟通技巧,我善于循循善诱,我善于把一个对方根本不需要的观点植入给他,最后让他听命于我,所以我觉得我在沟通上是极其暴力的,这个暴力就是我的强势霸道和我的侵略性,我永远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我永远希望别人在听我的。
当我上完这个课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哦,原来我是这么一个霸道的人,而我还有一些很好的伪装技巧,让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我的这个霸道,我就知道了我必须得调整。
因为不管你是用直接沟通的方式,还是你用技巧沟通的方式,你获得了别人对于你的听从或者服从之后,这个关系其实是一个假关系,它不是建立在真心的尊重别人的意愿基础上获得的关系。
这里面有一个词其实叫做权力跟力量,什么叫权利呢?
比如说有的人的父母,他可能很爱你跟很关心你,当他使用一个词叫做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得怎么怎么样做的时候,这个他动用的其实是自己的权利。
我们常常说这叫情感绑架对吧?
背后是由于他是你父母,由于你对他有爱,他动用了这个爱的权利,让你臣服,让你不得不去做一件事情。
我就曾经见到过一个顶流的男艺人啊,他没有跟我合作过啊,他妈妈有一天想劝他接演一个电视剧的时候,原话叫做你的外婆就想在电视里看见你,你的外婆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你要是不演电视剧,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在电视里看到你了。
最后这个男孩就同意了,去接演了一个电视剧,她本身其实不想演戏,尤其不想演电视剧,所以这个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暴力沟通,他暴力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多么的凶残,他是背后利用了情感这个动机绑架了对方,让对方同意,看上去是温柔的表达,但实际上是极度的暴力,这就是动用权力去进行沟通的一种状态。
我们今天在谈非暴力沟通的时候,其实是一种真正的尊重对方,平等的对话。
当我们可以做到尊重的时候,其实我们收获的也会是真正的爱和善意。
非暴力沟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人生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日常的生活,再到我们的工作,沟通几乎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当然我们有一些其他手段,比如说眼神的接触,肢体的接触,散发出一些甚至气味的信号等等。
所以当我们的沟通不流畅,问题不被解决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全是困境跟痛苦。
而当我们能做到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们能洞察对方的意图。
马歇尔写在序言里的,他小时候遇到过一个暴力事件,这个就让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赋予人力量,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依然与天性中的善相连接,而人又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施暴?
非暴力沟通呢?
其实是建立在语言以及特定的沟通方法上,帮助你在逆境中也能找到人的善意和人性的光辉。
他其实没有什么新的知识点跟认知,但他就用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让你不要被这些恶的东西所困扰,形成人与人真正的连接。
沟通是什么?
它是一种意识之间的相互回应,就是当对方说了一句话,它可能引发了你的剧烈的反应,尤其是你感受到被指责或者被批评的时候,你通常会先自慰,你会解释我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然后你可能还会反向攻击,觉得你为什么要这么看我,你为什么这么的有偏见。
当你攻击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进行这个流程,就是防卫在家反复攻击你。
于是一个沟通可能就变成了争吵,一个争吵最后变成了不欢而散。
我们生活中有一类场景,就这个人跟我们关系特别紧密,或者我们相处时间特别长,但是我必须做一个决定,我得告知他,而且这个决定是一定会伤害到对方利益的,比如说对方对你特好,但你想分手父母对你特好,你想搬出去住,你跟合伙人一起创业,他现在已经跟不上你了,你希望他退出等等。
这些就是关系本身非常亲密,而你又知道会伤害对方的,叫艰难沟通。
而这部分内容呢,我之前在情商课里专门做过一节,来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技巧。
因为我是一个特别不畏惧艰难沟通的人,很多人在第一步他就逃了,他觉诶我不能说这个事,所以他就把委屈、忍耐放在心里,他想一直拖拖拖,拖到希望对方有反应,对方提出来。
我见过很多情侣分手都是这样,其中一方其实早就想分手了,他宁可在行为上故意不理睬、不回应,用行为伤害对方,他也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告知对方,说我真的想分手,他就希望是对方忍不了他,对方来提,感觉对方做了那个坏人。
其实当你用行为冷淡对方,或者是不给予回应的时候,这已经造成了伤害了,他有时候比实话实说造成的伤害还要大。
所以呢,到底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参考我的情商课。
而具体实操的对应,就可以用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其实就是 4 个流程第一观察,第二感受,第三需要,第四请求。
观察是什么呢?
观察是你客观地描述出事情的发生。
就是你假想现在有一个摄影机,它正在拍摄你,拍摄你跟你周围的人。
而我们在这个环节,大部分人就会出问题,会带着极强的主观意识描述一个事情。
举个例子,假设我谈恋爱,然后我的男朋友可能每天晚上 11 点 钟才回家,他也没有对我进行问候,也没有关注我最近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跟他的表述是你最近工作实在太忙了,你从来都不关心我的生活状态。
这个东西叫观察,还叫评论。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客观的描述现在发生的事情,对吧?
其实不是的,因为当你说到你总是不关心我的时候,这里面就带着评论了。
那所谓观察的描述方式是你最近持续两周都 11 点 回家,我们没有机会聊天,你也没有发过微信问候我实际的生活状况,这让我感到很难受。
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观察加了一个感受的描述。
当你说出你不重视我的时候,这其实不是一个感受,这是一个评论。
当你说出我很难受的时候,这个是你的感受,是你的情绪,是你真实的心情。
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
但我们非常习惯于用评论的方式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带着情感批判。
有的时候呢,我们的批判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这个是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
因为当婴儿时期,我们就会通过哇哇大哭来引发家长对我们的关注。
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被植入了这样一种讯号,或者说我们的神经元被训练成这样当我哭闹,当我喊叫的时候,对方会注意我。
而这个习惯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很好地矫正,没有被训练什么叫观察,什么叫评论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容易地、武断地做出一些极度批判对方的说法,同时还认为自己是客观的。
而你的批评激怒了对方的时候,你会更生气,因为你觉得我如此客观地描述了一个现状,你还不认。
这就是矛盾产生的核心原因,就是我们在观察这个阶段犯的错误,我们用太多的主观的评价取代了客观的观察。
所以呢,当我们在观察这个阶段能够训练好自己,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进行描述的时候,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误解。
比如说情侣吵架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类似于你变了,我真受不了你、你为什么什么情况都不告诉我!
你总是不拉不拉说一堆话指责我,我就知道你一定是这么想的,我都这样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这些话是不是非常熟悉?
这句话在亲密关系中是时常会暴露出来的话。
我们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不满,我们不被关注,我们的情绪。
但实际上这些话全部都是评价,而这些评价通常为指责,通常为批评,通常把错误归结到对方。
所以对方即便你描述的是真实的情况,他也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他第一接受到的是情绪,而不是事实。
他感知到的是你在指责我,而他会忽略掉指责的内容。
因为我们人的注意力就是这么有限,当我们的情绪先行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先关注到情绪,而忽略掉情绪描述的事实。
这就是为什么你认为你在沟通,而对方认为你在吵架。
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我心平气和地描述,而对方觉得你已经十分暴躁了。
这就是我们使用的语言的方式,而非暴力。
沟通的第一点就是要观察,就是要用观察的视角来描述当下真实发生的情况。
这个很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观的人,我们都被情绪裹挟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所以它是需要经过训练的。
比如说张三爱拖延啊,这个爱是一个动词,但这个动词其实是一种对他习惯性地描述,这里面就暗含指责了。
而如果我说到张三这个同学呀,他在考试前一晚会去学习,或者说是张三呀,在 deadline 来的时候交工作汇报表,这个就是一个观察了。
比如说你总是在忙,这里面就带着情绪,总是是一个什么样的频率,它背后暗含的就是你太忙了,以至于不关心我,这里面就带着评价。
比如说我表达在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永远都不在,这就是一个夸张了的表达,因为他不可能永远不在。
而你这里使用永远这个词,其实就是想强调你的情绪,这里就又混淆了评价跟观察。
所以其实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很难,你要训练自己的观察,用尽量客观的词语来表述。
所以非暴力沟通呢,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就是不鼓励人们做静态的、一概而论的陈述,而提倡在描述观察的时候,清晰地说出特定的时间跟场景,这样才能够让对方也平静地、客观地,有助于帮助你的沟通对象认清事实,知道你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我已经上过好几轮非暴力沟通的课了,但是我仍然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地使用这样子的方式去跟人沟通。
比如说我的同事可能没有按时完成工作,我会忍不住讲一句你总是不把工作放在心上,或者是你是不是太不重视我给你的要求了?
这些话其实都是带着批判、带着情绪在里面的,那让接收的对象就会产生委屈感。
当我在想跟他分析这个工作里到底什么做好没做好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没有情绪在听了,他已经完全笼罩在啊,我被你批评了的这个感受里,举个例子啊,我一个人跑出国旅行 4 个月,我的有一个朋友啊,跟我讲了,他由于前阵子工作压力比较大,情绪有一些崩溃,到了去看医生的地步,我就跟他说那你现在需要什么支持跟帮助吗?
结果他忽然对我发难,他说你一个人远在国外,你能帮我什么呢?
你说这个话讲得很虚伪啊,我现在需要你,你能马上就飞回来嘛?
如果我没有上这个课了,我明明是表达善意,却赢得了攻击的时候,我可能反向就会反击他,或者我会解释,因为我当时刚上完课,所以我采取了另外一个沟通方式,我说对不起,我确实远在天边,不能给予你真实的你需要的陪伴,但是我讲这句话的原意是想表达我很关心你,你跟我说你身体出了状况,我有一些焦虑,也许我表达的方式不妥,或者表达的时机让你觉得不够真诚,但我的原意就是想表达我对你的关心和爱。
然后我讲完这句话呢,它就平静下来了,他就跟我说我收到你对我的关心和爱了,谢谢你。
这个交流就过去了。
其实非暴力沟通是先要知道你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在你表达的时候,当你的目的被对方误解的时候,你可以跳脱出来,不要被他的情绪带着走,你去解释你的感受,你真实的目的,这个时候呢,就会让对方的听感和体会更好。
当你澄清完目的之后,对方有可能可以从他的那个负面情绪里跳脱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呢,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
第二要素,我们要谈一下感受。
如果说观察特别容易和评论混淆,那么感受呢,就特别容易跟想法混淆。
什么叫想法?
就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特别容易加上我觉得、我感到,或者加上一句类似好像这样的东西。
比如说我觉得你应该长大了,我觉得你应该懂事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失败者,我觉得和你生活在一起就像坐牢。
这些加了我觉得的东西,看上去在描绘感受,其实你描绘的是一个想法,是一个 sort 这些词啊,其实在我们表达真实的感受的时候,不加上我感到,我觉得也是成立的,比如说我觉得你很愤怒和你很愤怒他没有差别,就是我觉得这个词看上去加上了一些主观表达,表达感受,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错觉,它是一种掩盖,是你没办法斩钉截铁地表达你的观点,你加上了一个我觉得让你认为你增加了沟通的缓冲区,其实它就是把你的主观想法掩盖成了感受,对方听起来感受会更不好。
什么叫想法跟感受的区别呢?
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作为一名吉他手,我谈得不够好,这个叫想法,它是个评价。
那什么叫感受呢?
想到我的吉他弹奏水平,我感到失望,想到我的吉他弹奏水平,我感到着急,我感到沮丧,这个叫感受,是你对发生的客观的情况的真实感想。
就像呢,有一些表达被误认为是感受,其实是我们对他人的想法。
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同事跟我讲,我觉得其他同事看不起我,这个是什么呢?
这个看不起是在描述想法,就是你认为别人如何看待你,但背后的感受,你想表达的是难过,是挫败感,是沮丧,我感受我受到了冷落。
这其实是一个想法,是你对他人的行为做出了诠释。
所以呢,其实我们需要建立一些词汇表,我们要精准地知道这些词汇的定义。
如果你想表达想法而非感受的词语有类似于被抛弃,不受信任,被羞辱,不受重视,不受赏识,被施压等等,这些都是你的想法,都是你基于别人对你的行为而产生的一个对他人行为的推论,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感受,而他并非你真实的感受,这里面是带着预设,带着判断的,而感受是什么呢?
是生机勃勃、感激、兴高采烈、自在、如释重负、感动。
这些是正面的词语,还有一些负面的词语,类似于焦躁、气恼、惊慌、冷漠。
大家能明白这个想法跟感受的区别吗?
感受是基于自身,基于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我的状态。
而想法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行为、你的反馈。
当我们描述自身感受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攻击性,而你带着对对方行为的批判或者预设,表达了你的想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造成冲突。
比如说当我表达我觉得你不爱我,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想法还是一个感受?
这明显是一个想法,对吧?
但是我因为加了,我觉得其实我是对你的行为进行了一个判断,假设对方确实是爱你的,他听到这话肯定会着急啊,他会觉得你怎么能误解我呢?
因为他被你误解了。
你对他的行为下了定义。
假设你的另一半拿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他要去一个别的城市工作了,他来跟你商量这个事情,你的反应如果是我觉得你要搬离这个城市就是不爱我,那他的反应肯定是第一你误解了他,第二你根据他的行为得出的结论他不能认同,他肯定会生气,会觉得你不够了解他,或者是你狭隘了。
但是如果你的表达是我非常想每天都能见到你,你要离开这个城市让我很伤心。
他可能感受到的就是你的渴望和你的伤心,当你描述的是真实的感受的时候,对方更能与你的感受同频,而你描述的是一个想法的时候,他只会对那个想法的是非对错进行判断。
这是我们常说的啊,沟通的目的并不在于证明谁对谁错,而在于真正的情感的连接。
而由于我们经常把这两个行为混淆在一起,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表达完你认为是真情实感的感受之后,对方就会暴跳如雷,对方会开始跟你争执,因为他听到的是你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你的感受。
所以非暴力沟通啊,其实就是让你清晰地表达出你的感受,而不要带着主观的判断。
在对方知道你的感受之后,你再提出自己的需求。
需求是非暴力沟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当你的沟通对象使用了暴力跟你沟通,而你能透过他的暴力的需求表达背后理解他真实的需求的时候,你也不会生气。
就像如果有人跟你说你从不懂我,你的反应是愤怒或者是失望,那你就进入了这个情绪的漩涡。
而如果你听到他说你从不懂我,你听到他的需求是希望跟你做更多的沟通,希望得到关注,希望被爱,那你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要从对方带着情绪的表达中,分辨对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表达需求这个事情,是沟通了两端,一方面我们作为表达者,我们要精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作为聆听者,如果能够听到对方巨大的情绪,或者是复杂的表达里的真实需求,我们就能更理解对方。
说出自己的需求,这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很多人会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的需求。
尤其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感觉总是要扮演懂事、照顾别人的角色,而当她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需求的时候,就会被人讨论,觉得他怎么能这样。
比如说一个妈妈,他可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小孩需要他的时候,他很难说妈妈已经很累了,现在需要休息,妈妈不想理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
这些话对他来说都很痛苦,包括有一些男性,包括有一些爸爸,回家的时候会在地库的车里待一会,因为他其实也需要一个个人的空间,他需要独处,但他在家里不敢说出这个话。
就像我有很多朋友啊,他们其实家里的房子足够大,但是伴侣双方都要睡在一张床上。
可能一方非常想独立地睡一张床,睡一个踏实安稳觉,但另外一方就会觉得你不爱我了,你连一张床都不想跟我睡在一起。
但他的诉求可能只是一个人睡能睡得更踏实更自在,所以他很难说出口我只需要一个人睡一张床这件事情。
所以,当我们有一个真实需求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要畏惧这个冲突,把它如实地表达出来。
因为你不表达,或者你表达的很卑微的时候,对方反而会觉得你是不是有别的意图,你是不是有其他我不知道的目的性?
我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一个特别善于提出自己需求的人,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只有自己知道,而当你憋着不说的时候,你意图让别人洞察到你的需求,并且满足你,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妄念。
除非你交往的对象拥有极高的智慧,或者说他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他能够很好地体察你的需求,要不然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能。
所以我觉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
不管在工作中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我可能都会这样做,我觉得他真的比较有效率,就不要互相猜忌。
在亲密关系中,你越早地说出自己的需求,越早地建立边界感,更容易获得理解跟尊重。
非暴力沟通的需要这个要素啊,其实就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
因为他人的言行也许会刺激我们的感受,但他并不是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用话的时候呢,我们有几个选择来接收第一,指责自己第二,指责他人第三,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第四,体会他人在消极的话语下隐藏着什么感受和需要。
当你是评价、批评、分析和论断他人的时候,其实他都会让我们疏远了自己所需要的价值观。
而我们越能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与我们的善意做出回应。
非暴力沟通其实是一个转念的过程,转念是什么呢?
就是你换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理解对方的话。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啊,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房地产商,他捐助了一个寺庙,然后他找了一个他认识的施工团队来完成这个寺庙的建设,结果这个哥们呢,干到一半跑了,人消失了,寺庙就没有盖完,所以他就非常的愤怒,他觉得怎么有人连佛祖的前读片,然后给他发微信,打电话也不回。
后来呢,他就学习了,转念这个事情,他就把这个问题换了一个角度想,他想这个人得遇到多难的状况,他才会去骗佛祖的钱啊。
他一旦换了这个思路之后,他去理解了对方,他又给对方发微信,大概的意思是,是不是我给你的条件不够好?
是不是你做这个项目赚不着钱?
是不是你现在遇到了什么工程款的压力?
你说出来,有什么我可以帮你,我可以多给你钱,或者来调整这个分配方式。
结果这个逃跑的哥们就回应他了,最后的结果是他没有完成这个工程,但是他把剩下的钱全部退回给他了,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件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很容易激发我们的恶意,很容易激发我们对他人的一些不好的猜测。
而我们如果全部进行的是不好的猜测,全部是指责,全部是愤怒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就是不回应、逃避和事情走向了更糟的可能性。
而如果我们能稍稍转念,我们去看看对方有没有一些需求是没有被我们满足的,我们带着一种善意的试图沟通跟解决问题的态度,再去谈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什么叫同理心啊?
同理心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要给别人人身建议的想法,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精力很有价值,而且认为我们是带着为对方好的角度,所以我们就可以随意提建议。
同理心呢,则是要求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做到聆听。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啊,我今年春节去南美旅行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我们正在聆听一位父亲在讲他的女儿的叛逆期,其中有一个朋友就给了一个建议,说你可以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一个人在国外自然就懂事了。
我当时觉得他提出这个建议有点不妥,因为你并不了解人家的真实情况,因为他生活在海外,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就是这样独自长大的,所以他善意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我当时就阻止了他。
咱们现在是在分析问题,我就别瞎给建议了。
其实我那个当下我觉得我的话说的没毛病,但我马上感受到我这个朋友脸色一变,然后在这个对话中,他就再也没说过话。
等我们各自回到房间之后,我就跟在场的另外一个朋友说,我觉得我刚刚那个话可能伤害到他了,他应该现在很不舒服,我是不是应该去找他道个歉啊?
我那个朋友说是的,他确实脸色不好,你应该找他道歉。
然后我就去敲了他的房间门,把他请出来,跟他说我知道你当时提建议的目的是为他好,我觉得我的话可能说的没有错,但我不应该在那个场合提出来,因为你跟大家其实都不认识,我这样讲话会让你非常没有面子。
然后我就跟他说了对不起,我不是有意要去做这个行为的,我以后会调整。
然后我的朋友就有一点触动,他可能没有想到我会道歉,他说你当时那个做法确实让我有一点不舒服,但我也没往心里去,但是你能够来道歉,我感到非常的开心。
我想换做以往的,即便我意识到我那个话讲得有点不妥,我可能也会有一种算了,反正他不会计较的心态,但是当我去做了道歉这个行为之后,我觉得我们俩的信任度变得更深了,坦诚度变得更高了,感情也变得更亲密了。
因为我尊重了对方,我尊重了他此刻的感受。
当我去评价他,我去阻止他给建议的时候,我没有尊重他可以发表意见的权利,我只考虑到了我其他朋友的感受。
而当我选择尊重他,跟他道歉的时候,我觉得我也获得了更多的理解跟被尊重。
所以尊重是什么?
是你真的把对方的感受当回事。
每一个人在意的东西不一样,你真的知道他在意什么,而你在他在意的事情上面理解他,支持他,以他的行为方式为这个事情的准则,而不是你自己,这个才是尊重。
同理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同理心能够让你真正地和周围的人同频,你理解他的痛苦,理解的些事情是你做得到而他做不到的。
我作为经纪人啊,经常给我的各种艺人提出意见。
曾经呢,有一个艺人朋友有一个旅行的综艺,当时对方跟我谈完条件,我觉得这个旅行的内容很有意思,而且还能赚钱,所以我就非常兴奋地建议那个艺人一定要参加。
他还拒绝了我,说我不想去。
我就急了,我就开始批评他,我能去这么有意思的地方吗?
你怎么不想去呢?
别人都去不了,你还不珍惜?
然后他就很冷静地跟我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认为出门旅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出门旅行的压力就很大。
他讲完这句话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确实是我用我的主观去替代他了。
我喜欢旅行,我喜欢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我喜欢感受不同的自然跟人文,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有的人就是待在家里比较自在,有的人就是不想在外面暴晒,然后对自然环境不感兴趣。
当我以我的主观去替代他的主观的时候,我就会产生抱怨,觉得这么好的事在你那你不要,但我能够尊重和理解他的视角的时候,我就知道啊,这对他不是个好事。
我们在亲密的情感关系中经常发生的矛盾跟冲突就是这样子,以我的主观替代他人的主观,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或者我认为全社会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而对方不接受的时候,我就会恼羞成怒,但实际上每一个个体就是不同的。
真正的尊重是尊重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吵架,尤其是跟工作伙伴。
对方可能在一种假设你迟到了的情绪里,然后你可能跟他上来也没道歉,就讲了一下你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对方可能就垮着脸不断地不给你回应,或者是给你挑刺。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跟你说事呢?
你在跟我说什么情绪?
而其实对方是会觉得你迟到这个行为没有尊重他,没有充分考虑他的感受,你甚至连道歉都没有,你还想跟我谈工作,谈个鬼啊!
当人处于情绪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好好说话跟好好处理事情的。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一件事情叫做先共情再共识。
你观察一个人,和你跟一个人接触的时候,你先要感受他在一个什么样的气场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当你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如果你不先告诉他我是真的理解你此刻的状态,你给出的任何建议其实也是无效的。
所以共情本身不是一种话术,说我理解你,我支持你这样的话就要共情了。
因为所谓的共情是你真的明白他此刻所处于的无奈的状态,你真的明白好多行为也不是他自己想做的,他有他的困惑,他可能现在是个弱者,是你真的理解到他在意的部分,而你对那个部分予以了肯定,甚至他任性和做出一些负面行为的时候,你都予以了理解,他才可能放下对你的戒备。
否则没有这个共情的情况下,你的沟通他会自动地把你放在对里面,这个沟通必然是无效的。
尊重就不是以自己的标准或者以所谓的社会标准来去衡量跟要求别人,而是理解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化。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而这里重要的一个区别是请求跟要求的区别。
我记得我小时候回家经常会对我爸喊我饿了,或者问我爸饭在哪?
这个表面上是一个问题,其实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我饿了,你得给我做饭,我现在要吃饭。
然后我爸经常会回复我说饭在你头顶上,就是他没搭理我。
但是如果我换成一个请求,说爸爸,我饿了,你能给我做个饭吗?
他其实可能饭早就做好了,甚至他很愿意帮我盛上这个饭。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尤其在这个亲密关系里,我们不太会提出请求。
我们讲的这些话其实都是要求。
你说我爸不愿意给我做饭吗?
他肯定愿意啊。
但是他的感受好像变成了,他做饭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提出这个要求,不带着任何的感恩,只带着是一种要求,甚至是命令。
比如说,我们在沟通中经常会出现一句话,叫做我希望你理解我。
这句话不是一个请求,这是个要求,它背后的意思就是我已经诚心诚意地表达自己了,你还不能理解我吗?
这是一个关系中的要求。
如果我说我希望你能更自信一些,这听上去是个请求吗?
这依旧是一个要求。
这看上去是一个跟我无关的要求,跟你有关,但是本质上他表达的是你不够自信,我觉得这样不好。
而我希望你更自信,是我为你好而提出的要求,但这个背后其实是一种操控,而不是一种尊重。
请求是一个特别具体的东西,比如说你跟你的朋友很长时间不联络了,你希望恢复这个联系,你会怎么说?
当他是一个要求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常见面,我希望你能关心我,这些其实都是要求。
而如果你的表述是我有个建议,我们每两周约定一个固定的吃饭时间,怎么样?
这就是一个请求。
这是一个带着具体的目的和具体的方案的请求,那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那对方就不会感受到自己被提了某一种带着指责感的要求,而是明确知道了你的需求,他可以判断这个需求他能不能做到。
今天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 4 个要素啊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观察呢,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
感受呢,我们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需要呢,我们需要区分需要和策略。
请求呢,我们需要区分请求和要求。
去年呢,我请了我在美国上课的老师,给我们全公司的 30 多个同事一起上了非暴力沟通课。
我们上了两三天的课程吧,中间做了很多训练。
这个训练给我的最大的真实感受就是,当人与人能够理解对方需求的时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当时想到要给大家做这个课程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做经纪人这一行呢,每天都处于大量的沟通之中,而且我们非常容易陷入暴力沟通,因为我们有特别多明确的目的,我们需要通过沟通来达成实现。
而在这个大量的你遇到的靠谱与不靠谱的人的沟通中,你的自我很容易受挫,你很容易觉得不幸福,你很容易被这些情绪化的词语所干扰,让自己也变得情绪化。
所以我觉得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是一种通向幸福之路,是你理解了别人的需求,你知道如何客观地表述自己的需求之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跟冲突。
这本书其实比我讲得要更详细一些啊,也很好懂,在各种视频网站上也有一些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课程。
那些认为自己可能在沟通上需要得到进阶的,需要以更柔和的方式来沟通的人,是比较适合看这个书的。
当然,沟通有效率的沟通和情感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适配的是情感沟通,也就是那些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人。
如果你要用这种沟通方式在工作中跟每一个环节都这样去沟通,你得累死,而且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有病。
所以呢,比较好的方式是关系的双方共同去上这个课,要不然只有你用这一套理解、聆听、了解对方真实需求的方式去提问,对方完全 get 不到你在干什么,他反而会觉得慌乱。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个朋友之间小组阅读的习惯,我有的时候会组织这样的东西,就是比如说我会跟我父母一起读一本书,或者我把我的读书笔记、读书感受分享给他们,这样子我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其实是同步接受了这个认知,于是大家就会一起变得更好。
在关系中,总要有人先走一步的,就是总要有人先做出一些努力,甚至你做出完努力之后,对方仍然没有改变跟回馈,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大家都放弃,都不努力,这个事情就更不会有改变的余地了。
而我认为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懂得聆听,让自己懂得体察对方的需求,让自己懂得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再要求别人。
当你做到这些事情,让自己在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勇敢的道歉,尊重他人。
就是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些事情,他就没有处理不了的关系,他感受的肯定都是尊重你,爱,所以他会获得快乐。
就像我最初讲的,在我上这个课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暴力的人之后,我很努力地在做调整跟改变了。
我在讲完一些过分的话之后,我会对自己有一个觉察,就是我过分了,我做的不对了,他给了我自己修正的空间。
在上一场播客,我跟我妈妈的对谈中,我妈分享了一个她高中给我送衣服,但是我拒绝了她的事情,她到今天都非常的受伤害,其实这就是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典型的负面案例。
我妈妈来给我送衣服的时候,她是觉得我冷,她想表达的是关心,而我完全不理睬她这个行为,拒绝收下她的衣服。
我想表达的是我很独立,我不需要你的照顾。
但是我们俩都没有把这个沟通做到位,尤其是我拒绝了沟通。
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我妈妈来给我送衣服,我内心觉得不舒适,我觉得她这样过度照顾我了。
我可以告诉她妈妈,你关心我,你一一听说我冷就来跟我送衣服,我真的觉得很温暖,我真心的感谢你如此的关爱我啊。
当然实际上不可能这么说啊,就是口气上是这个意思,但是我此刻感受到的不是被爱温暖,而是爱的压力。
因为我虽然跟你吐槽了我现在感觉到冷,但其实我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可以跟我的同学借衣服,我也可以让其他顺便会来的朋友帮我带件衣服。
而你大老远跑一趟这个行为,我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受到给你造成了麻烦,我不想麻烦你,这个麻烦也会让我有压力感。
所以,妈妈,谢谢你如此在意我的身体。
但是妈妈,你是我的底线,当我想尽办法却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一定会来向你求助的。
但是如果我还没有开口,请你也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自己处理。
假设如果 14 岁的我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我觉得我妈会很舒服,他也不会有任何的受伤的感觉,就会记到今天。
而实际上,就算今天他在我面前来讲这个话的时候,我也很难像刚才这样很理性地、完整地表达对这个事情全部的思考,我仍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会因为他表达伤心,产生一丝啊你也不理解我的动机的感受。
所以在沟通中,把自己的动机,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在意和把自己的想要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训练其实是要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不断先让自己的意识先行,行动跟上,反复地做到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实现的。
但即便是我这样一个认真上了这么多,可看这么多书的人,在生活中有太多时刻都做不到。
所以知与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先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对自己的行为有觉察,觉察之后才可能有调整,调整之后的训练,长期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改变你的行为模式,才可能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如果你没有知,你都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调整的地方,但如果你没有行,你很容易变成一个伪善的人,只说满口漂亮话,但行为上却跟不上。
所谓的知心合一,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训练的过程,用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聆听的方式,有更多的知,用更多的训练让自己游行,最终才可能让自己收获幸福,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且被尊重的人。
realize i dont know i with feels to be someone you look and it gets me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