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52:我们的得意忘形

#52:我们的得意忘形

2019/2/4
logo of podcast 得意忘形播客

得意忘形播客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中二怪
Topics
中二怪:在建立播客听众社群的过程中,我最初不愿意创建微信群,因为担心中心化会扼杀听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并导致个人崇拜等负面现象。我理想中的社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组织,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活力和想象力,鼓励分享、交流和挑战权威。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尝试后,我最终找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我不参与任何群组的管理。这种反直觉的做法却意外地成功了,听众们自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社群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活力和生命力。我认为,成功的线上组织需要明确的规则和目标,而线下组织则更需要人际互动和面对面交流。我以"不要说话音乐群"为例,说明了严格的规则如何在明确的主题下有效运行。同时,我也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组织线下聚会,如何设置话题,如何促进有效讨论的经验和建议。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好的组织,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遵循"think small"的原则,目标明确,规则清晰,并注重人际互动。 张潇雨: (由于访谈中张潇雨的发言较少,此处补充一些基于访谈内容推测的观点) 张潇雨在访谈中主要参与了对中二怪观点的回应和补充,例如对线上线下社群的讨论,以及对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补充说明。他认同中二怪关于避免中心化、注重个人互动和明确目标的观点,并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在创业过程中与其他创始人建立的小组的经验,强调了基于共同身份和目标的社群的有效性。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得意忘形》播客最初不愿意建立听众微信群?

因为主播认为微信群通常是中心化的,容易形成以主播为核心的单向交流,导致主播成为权威,听众期待解答和互动,这与《得意忘形》鼓励分享、交流、挑战权威的初衷相违背。

《得意忘形》播客最终是如何解决听众群的组织问题的?

主播决定不在任何群里,让听众自发组织和交流,避免中心化,激发听众的活力和想象力,结果证明这种方式非常成功。

《得意忘形》听众群的活跃度如何?

听众群的活跃度非常高,大家自发组织了各种活动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甚至在全球30个城市都有听众群。

为什么主播认为纯线上的组织需要明确的规则和目的?

纯线上的组织缺乏面对面的个人交流,明确的规则和目的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具体任务,避免无效的闲聊。

《得意忘形》播客的听众群有哪些类型?

听众群包括地区群、兴趣群(如音乐、工程师、考试群等)、旅行群等,涵盖了各种兴趣和需求。

为什么主播认为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

面对面的交流能带来更立体的形象和更深的情感连接,这是线上交流无法替代的,能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信任感。

《得意忘形》播客希望听众群如何进行线下聚会?

主播建议线下聚会可以设置具体的话题,比如讨论“为什么结束这么难”,让大家围绕一个小的切口展开讨论,既能深入交流,又能避免话题过于分散。

为什么主播认为人类需要抱团?

在算法和信息过滤的时代,人类需要通过与真实的人交往来获得新鲜的看法和知识,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保持思维的开阔性。

《得意忘形》播客希望未来如何发展?

主播希望《得意忘形》成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鼓励听众分享和沉淀知识,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贡献和成长。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得意忘形》播客听众群体的建立和运作模式。主播解释了最初不愿意建立微信群的原因,以及最终选择建立去中心化群体的决策过程。
  • 去中心化群体运作模式:主播不在任何一个群里,听众自发组织活动,活力远超预期。
  • 决策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终选择简单直接的方案,即主播不参与任何群组。
  • 群体的生命力:听众自发组织,创造出远远超过预期的生命力与活力。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是《得意忘形》播客的第 52 期节目,嘉宾是中二怪老师。这期节目的主题主要关于播客最近的一个新进展——听众群的建立。从「一个组织如何保持长久的活力」开始,我们聊了聊人类为什么需要彼此、我们应该对群体如何保持审视,以及也许更重要地,我对《得意忘形》真实的想法和未来的期待到底是什么。音乐(本期剪辑由中二怪老师完成,音乐均来自「不要说话音乐群」):* Life Itself - Glass Animal* Woman on the Hills - Issac Dunbar* The Mess We’re In - PJ Harvey ft. Thom Yorke* Sour Sweets - Joey Pecoraro* 浪子回头 - 茄子蛋节目简介:《得意忘形》是一个主张追求个体自由与探寻真理的媒体计划。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极大推动与助益,但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消费文化、剥夺了个人价值、并窃取了大众时间。带着对生命的有限性与无目的性的敬畏,我们试图为读者与听众提供更全面的觉察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工具,以不断重建当下的方式穿越时间、抵达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