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这期的主题叫“你看起来好美味啊”,但是和宫西达也的作品没关系,我们不聊小恐龙,来聊聊吃这件事儿。
说到吃我觉得一定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陈晓卿老师,他在《至味在人间》这本书里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至味在人间》在韩国出版的时候,陈晓卿老师还写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序言,叫“一只烧饼的旅行”,文章不长,在这里全文放给大家。
“一只烧饼的旅行”
《至味在人间》韩文版序
文 | 陈晓卿
几年前,因为拍摄了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生活里很多朋友开始称我为美食家。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我都摇摇头,我真的不是一个美食家,充其量算是一个热爱食物的馋人罢了。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地在中国东部的安徽省,我的故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出产小麦。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尽管没有经历中国惨烈的饥荒年代,但生活并不富裕。父亲和母亲都在学校里教书,不多的薪水,不仅要养活我们兄妹三人,还要照顾在农村的大家庭,勉强温饱吧。
不过从有记忆起,我就对食物有着格外的热情,嘴馋得很,永远用一个巨大而空洞的胃面对这个世界。
我家的饭菜非常简单,尽管父母也很努力,但餐桌上很少有摆满的时候,而且品种也很简单。自家的院子里种了蔬菜,可以保障一年中所需的50%。
然而谷物和肉类是按照政府配给的数量供应,粮食,也就是米和面粉,尚可以满足需要,但肉类不仅定量很少,而且价格昂贵。为此母亲还养了鸡鸭,以补充我们长身体所需的动物蛋白,当然家禽也很珍贵,只有年节才能吃到它们,平时,还要指望它们下蛋。
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毛时代结束。这之后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很多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我中学毕业后考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并在之后做了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摄影师和导演,这是我真正的职业。
作为一名filmmaker,我的足迹遍布中国,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丰富的地理风貌和多样的文化让我陶醉其中,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对食物的热爱。
我往往会在拍摄工作结束精疲力尽之时,仍然愿意花时间寻找最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许多同伴无法理解我的执着,但我仍然乐此不疲。
对我来说,食物确实给我带来足够的能量补充和口舌之欢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
人类认识世界除了用视觉、听觉、触觉,也用味觉和嗅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味觉更加复杂,科学家认为,这种探索和认知,其实从婴儿的口腔期就开始了。
这种认知有时候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有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秦岭淮河为界分成了南方和北方,南方吃稻米,北方吃小麦。从味道上,也有“南甜北咸,西辣东酸”的说法。
有一年拍摄丝绸之路,由西到东,每到一处我都专门寻找当地的一种烧饼,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从中亚传来的面点,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它的大小、质地以及工艺也在发生变化。
一路走下来,别人记得的可能是寺庙、驿站、古道,我的空间标注则是锅灶大的新疆烤馕、脸面大的武威锅盔、巴掌大的周村烧饼、拳头大的苏州蟹壳黄……多有意思的“一只烧饼的旅行”!
中国有句话,叫“一方水土一方人”,英语里You are what you eat,也是这个意思。
透过食物,我们还能看到历史。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烹饪历史超过3000年,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美馔,在远离都市的山海之间,至今偶而还能找到类似的标本。
比如在台湾的云林县,人们仍然用食茱萸来做调味,这种古老的植物,是辣椒传入之前中国人常用的辛辣味佐料;在三峡地区,还有人对一种叫冬寒菜的绿色植物甘之若饴,这是唐代之前中国最普遍食用的蔬菜“葵”。
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依然有一家小店,不怕劳烦,用猪肠外部的脂肪丝网裹住肉糜烹制“网油卷”,这是远古时期周代天子的专享……品尝这些食物,可以让人穿越时间的壁垒,感受祖先的生活。
美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见证和标本,所以我总喜欢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之前加一句“食百家饭”。
当然,美食能够承载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它还能照见自己的内心,让你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走到今天。
严格地说,中国很少有西方那种“以食物为审美对象”的职业美食家。从古至今,撰写美食文字的中国人,多是文人墨客,借美食之名,浇自己心中块垒。
我连文人都不是,只不过用美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罢了。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为多家平面媒体写作美食专栏,写的是食物,也希望穿过这些食物让读者体会到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朋友、对故乡的看法。
(完)
怎么样,陈晓卿老师的序言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么多年的各处扫荡,晓卿老师既懂吃,也会吃。
看《圆桌派》的时候,可以听到他对各种食物描述的绘声绘色,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晓卿老师经常是一边咽口水一边描述他去吃某种美食的场景,然后特别肯定地给你提建议,说“如果你想吃正宗的什么什么,一定要去哪里吃”。
你会发现他对食物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真是下了功夫去研究。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类似晓卿老师这样的朋友,你的“点菜恐惧症”应该会被完全治好吧。
关于火锅,道长有一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他说“火锅是最极致的团圆,取消了前菜和主菜的分别,从头到尾只有一种烹调的技法,吃的过程和烹调的过程合二为一,所有食材共时出现共时享用,每一种东西都染上了别的东西的味道,是彻彻底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细数一下,种种原因,过去的一年你一定吃了不少顿外卖,吃了不少顿不得不吃的场面饭,吃了不少顿吃到一半又不得不放下的冷饭,吃了不少顿拍照比品尝更重要的塑料西餐。也许你已经快忘了小时候吃一顿家常饭感受到的真正的食物的味道。
还是在《至味在人间》这本书中,晓卿老师这样写道: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不知道这次春节回家你是否打开了那扇门。无论如何,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都多学做几个家乡的家常菜,多和几个不错的朋友吃几顿踏踏实实的饭菜,在和自己、和朋友的互动中,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最初的感动。
这里是关心你的看理想电台,我是颠颠,下期再见。
听完节目,我们当然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快留言告诉我们:
你觉得这期「看理想电台」怎么样?
你最希望在「看理想电台」听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