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118. 洪晃:我用声音写自传

118. 洪晃:我用声音写自传

2023/8/23
logo of podcast 贝望录

贝望录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洪晃
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和播客主播,通过多样化的职业和创作形式分享她的生活故事和见闻。
Topics
洪晃:选择音频形式做自传,源于对音频的热爱和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认为音频是目前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并分享了自己17岁时在广播电台工作的经历。她认为中国媒体环境对流量的过度重视导致内容创作浮躁和肤浅,忽略了那些默默努力的优秀人物。她分享了自己在荔枝、喜马拉雅和小宇宙三个平台的经验,认为音频在中国尚未真正发展起来,流量有限,且很多人不理解音频的价值。她更喜欢深入挖掘内容,而不是浅尝辄止,认为内容做深了才好玩。她想通过音频自传呈现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以及她对中国当代史的见证,纠正外界对她的片面认识。她认为音频可以制作得很高级,国外的音频节目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能够将听众带入现场,而中国音频节目则相对单薄。她喜欢音频是因为它不会像视频那样占用全部的感官,而是留有想象空间,更能促进思考。她与罗叔合作,选择对话形式做自传,是为了避免单调,并利用与罗叔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火花,且罗叔对相关背景有所了解,能更好地理解她的经历。她认为小宇宙平台的听众更能理解她的观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她对音频节目的变现并没有特别认真考虑,因为这并非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她更注重内容的输出。她认为播客是中国媒体最大的潜力股,但广告公司没有认真评估其价值。她认为中国发展太快,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大家都在卷,忽略了内容的质量。她认为内容为王,品牌故事输出是最舒服的变现方式,但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她不会做励志内容,因为她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她最初做音频自传没有考虑商业变现,只是出于对内容输出的兴趣。她希望未来创作中能与AI结合,利用AI辅助完成一些重复性工作,例如直播带货。 李倩玲:作为访谈主持人,李倩玲引导洪晃分享了她创作音频自传的历程、对中国媒体环境的观察以及对未来创作的展望。她与洪晃就音频平台的选择、内容创作的理念、商业变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表达了她对洪晃创作的欣赏和期待。

Deep Dive

Chapters
洪晃在节目中分享了她创作音频自传的初衷,以及选择音频形式和对话形式的原因。她谈到了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有趣故事和心得体会,并分享了对音频媒体在中国发展现状的看法。
  • 洪晃选择音频形式创作自传,源于她对音频的热爱以及广播从业经历。
  • 她更喜欢深入探讨内容,而不是浅尝辄止。
  • 她选择与罗叔对话的形式,是为了避免单调乏味,并利用两人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火花。

Shownotes Transcript

杂志,电台,影视,博客,播客,社交媒体,无论是用文字,声音还是影像,晃姐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做各种形式的内容创作,从传统媒体创作环境下的内容输出到流量为王的当下,从掌管媒体集团的CEO到只有四人的工作室,无论在外界是何种身份,晃姐作为内容创作者保持的清醒和那份坚持,让我们心有戚戚焉。本期「贝望录」,Bessie和晃姐从音频自传聊起,听她说说有趣的故事。 【本节目由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出品】 【嘉宾】 洪晃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 广告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商业观察者 【本期内容提要】 [01:39]为什么用音频的形式来做自传? [07:33]音频《晃然大悟》系列的尝试的初衷 [11:19]我为什么觉得音频在中国没做起来 [17:11]我想用音频自传来呈现一个更完整的自己和我见证的那个时代 [22:35]为什么选择对话形式来做自传? [27:38]播客在求流量的平台生存法则中的尴尬境地 [36:12]体制和资本因素影响下,真正做内容输出的生存环境并不那么友好 [46:59]为什么我没有办法以用户收费的方式来做内容输出的变现 [01:00:03]我想要一个AI的我来做我的助播,做我不想输出的内容 【后期制作 灰灰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汽水儿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