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

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

2023/6/16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孟常
未知
李文芬
王磬
陈安娜
马秋玲
Topics
李文芬: 国际家政工日源于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旨在关注家政工的体面劳动。家政工作具有特殊性,它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进行,公共法律难以规范。 家政工的称呼也值得关注,'阿姨'这一称呼虽然比'保姆'有所进步,但在部分家政工看来,其性质与'保姆'相似,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称呼方式,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称呼。 家政工群体是都市里的隐形人,他们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尊重状况需要引起重视。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服务家政女工的公益机构,致力于提高家政工群体的媒体能见度,并为其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陈安娜: 家政工作具有非正规性和非标准性两个基本特征。非正规性体现在家政工人缺乏法律和社会保护,地位脆弱;非标准性体现在雇佣关系短暂、收入低且不稳定、工作地点分散等方面。 家政工的社会保障缺失,需要自行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城市中,她们缺乏公民权,无法享受相应的政治和社会福利。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家政工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只有10%的国家拥有家政公立法。 家政工作的非标准性源于其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雇佣关系的复杂性。家政工作内容广泛,包括清洁、烹饪、育儿、老人护理等,导致雇佣关系复杂且不稳定。 家政工作的雇佣关系复杂,存在多方雇佣关系和责任推卸问题。家政工作的非正规性和非标准性可以通过改革和规范化逐步改变。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为家政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多数家政工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其中女性占比超过70%。家政女工面临着性别和城乡关系交叉的复杂处境,这加剧了她们的弱势地位。 全球照顾链是指低收入国家女性为富裕国家中产阶级家庭提供照顾服务的现象。中产阶级女性通过外包家务劳动获得解放,但也可能加剧了阶级和性别的不平等。 情感劳动是家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政工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这可能导致情感异化和身心健康问题。学术界对情感劳动的异化、反抗以及建立积极的情感劳动都有相关的研究。 马秋玲: 从事家政小时工工作八年,主要负责清洁工作,每天服务3-4家雇主。最近两年固定在一间互联网公司做全职保洁,周末兼职服务老客户。 与长期合作的雇主关系融洽,称呼方式自然随意。不喜欢被称呼为'阿姨',更喜欢直接称呼姓名或其他更自然的称呼方式。 家政工作让她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成长,并开拓了视野。雇主的认可让她获得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她从雇主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开拓了视野,并提升了自身价值。红雁社工服务中心为家政工提供了周末休息和交流的空间,让她对家政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认同。 她分享了与雇主之间一些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重要性。 孟常: 家政工是都市生活中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他们的境遇和想法鲜为人知。家政工的社会尊重和劳动保障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绝大多数家政工无法获得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与家政工作的特殊性有关。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阿姨'等非正式称呼来称呼家政工,这其中蕴含着值得探讨的文化内涵。 家政工的出现解放了一部分中产阶级女性,但也存在着剥削的可能性。家政劳动的外包可能是一种剥削,需要进行道德反思。 王磬: 6月16日是国际家政工日,旨在关注家政工群体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尊重状况。 家政工是都市里的隐形人,是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本期节目邀请了三位嘉宾,分别为家政服务中心业务总监、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以及家政工从业者,以期深入了解家政工群体。 国际家政工日旨在呼吁社会重新认识家政工作的价值,关注家政工群体的权益。 家政工的社会尊重和劳动保障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绝大多数家政工无法获得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与家政工作的特殊性有关。 探讨合适的称呼方式,以及公众在称呼家政工时应注意的方面。 邀请家政工从业者马秋玲介绍其工作情况,以及其对国际家政工日、称呼方式以及与雇主互动等方面的看法。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家政工群体,特别是国际家政工日,旨在提高家政工群体的媒体能见度和社会认知。节目邀请了三位嘉宾:家政工从业者马秋玲、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业务总监李文芬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陈安娜。
  • 每年6月16日是国际家政工日
  • 家政工群体是都市里的隐形人,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却鲜被关注
  • 国际劳工组织在2011年通过了关于家庭工人体面劳动的公约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你有请过家政工吗?

ta们跟你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但往往隐形;ta们或许比你还了解你家的角落,但仍旧陌生。

据统计,国内有3000多万家政工,仅在北京,就有60万。每年的6月16日,是”国际家政工日“——关注家政工群体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尊重状况。我们在这个日子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邀请来三位嘉宾,希望提高家政工群体的媒体能见度。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服务家政女工的公益机构,她们为漂泊来到城市的家政女工,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社群,组织文艺活动、工作坊、提供法律支持,让她们在打工之余有一个抱团取暖的去处。

大多数的都市家政工都是女性。这种私人领域照料劳动的商品化,同时出现了城乡和性别的交叉现象,是赋权了女性获得更多工作机会,还是出现了情感价值的剥削?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照顾链”往往是低收入国家(地区)流动到富裕的国家(地区),为中产阶级家庭提供照顾劳动。

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能够为家政工群体提供哪些如医疗、社保、养老、工伤和生育待遇等方面的支持?鸿雁做的社工朋友们发现,家政女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往往受到与雇主互动关系的影响,家政工作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是跟人的互动,涉及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ur),尤其是住家雇工和育儿家政。

秋玲姐分享了她在北京工作这些年来跟雇主的一些交往,听听她的讲述吧,这是超越政策和理论、雇主和雇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故事。

尊重劳动者,因为每个人尊重他人,也是自尊。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王磬(@王磬)

【本期嘉宾】

李文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业务总监

陈安娜,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马秋玲 ,家政工从业者

【本期剧透】

3:13 “国际家政工日”的来源:

6:57 “阿姨”还是“家政工”?警惕语言背后的文化

10:50 秋玲介绍自己的工作:一天3-4家雇主,如何看待称呼?

17:30 国内家政工群体的整体状况

20:45 作为一个劳工群体,绝大多数的家政工是女性(70%以上):城乡和性别交叉视角

26:48 家务劳动的外包“解放”了中产阶级女性,但如何理解其中可能的剥削?

30:40 家政工姐妹们在北京有了一个抱团取暖的社群:鸿雁

40:05 雇主跟家政工打交道时,应保持基本的尊重

43:40 鸿雁为家政工群体提供了一个社群,一群“同事”,让她们休息的时候有地方去

48:45 家政女工的情绪状况值得关注,她们更关心在工作环境中是否能得到雇主尊重

59:55 如何理解家政工作中的情感劳动:拟亲属化

1:10:30 秋玲分享做家政工作时跟雇主互动的故事

1:23:10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延展资料】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

《外佣》

【本期音乐】

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百手撑家

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生命相遇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