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of episode 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史

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史

2022/2/21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当我们谈及八十年代,似乎都带着一丝对黄金年代的向往和乡愁。公共记忆里的八十年代,是被文化热潮定义的,很多对日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北京和文艺生活之外,很容易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日常生活的变革。八十年代的人吃什么、怎么住、如何面对那些在生活里冒出来的现代物品和新鲜事物?

意大利人老安在1981年至1984年间两次来到中国,拿着相机跑了十几个城市,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时一个刚从封闭和紧张状态中“稍息”的中国社会(收录于《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一书);北京人止庵以八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受命》,他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和整理八十年代的地图、报刊、票据和公交线路,“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 借助老安的镜头和止庵的勾画,1981-1986年的中国社会在我们面前立体了起来。

我特意把两位同时请来做客节目,在止庵老师的书房里畅聊了一整个下午。八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整个社会在立正和放松之间“稍息”,人们处于不确定感带来的兴奋、焦灼和张望中,物质比精神更供不应求,而物质生活的变革本身,其实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和观念革新。

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谈论和回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希望这期节目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本期嘉宾】

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惜别》《周作人传》《神拳考》等。《受命》系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本期剧透】

6:35 八十年代初期跟后期很不一样,老安讲述自己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各地游荡和摄影的经历

12:24 止庵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记忆

14:34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稍息”的状态,处于立正和放松之间,人的神情上有倦怠之感,又有对未来的张望

21:40 文化事件很容易引发热潮,帕瓦罗蒂来中国演出,把自己扮成京剧里的霸王

26:53 八十年代有被美化和误解的地方,文艺生活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31:18 精神上供不应求,但更供不应求的是物质

51:34 八十年代的北京就去小西天看电影、什刹海溜冰,止庵用小说还原了北京的日常生活史

1:10:16 八十年代时不关心文艺的人占大多数,但人对物质的要求里是有精神性的

1:15:51 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层,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浮现

1:20:24 老安说他自己经历过两次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战后意大利和中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1:30:25 一个不会向后看的民族,也不会真正的向前看

1:35:03 八十年代是过渡时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本期音乐】

扁舟弄影纵酒: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广告集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K7d5?from=search&seid=8320492345470801363&spm_id_from=333.337.0.0

崔健:新潮

高胜美:往事只能回味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嘎嘎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