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297. 余华×梁文道:当代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297. 余华×梁文道:当代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2021/6/30
logo of podcast 梁文道·八分

梁文道·八分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余华
梁文道
通过媒体和评论工作,深刻影响公众舆论和社会讨论。
Topics
余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经历情绪的转换,并通过创作不同类型的小说来摆脱前一部作品的影响。作者认为,用一部作品来评价作家的世界观是错误的,因为作家在不同作品中会展现不同的世界观和情绪。作者并不认为《文城》是回到舒适区,而是其创作中的一部分,其创作方向尚未确定。作者认为传奇小说的人物塑造不需要过于复杂,只需要符合故事的需求即可。作者希望未来能创作一部纯粹的喜剧作品,与以往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作者建议年轻作家专注于创作本身,不要过度关注作品的市场表现。 梁文道: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住剧透的考验,因为它不只依靠精巧的情节吸引读者,更拥有丰满的内容和细节。《文城》像一个传奇故事,其人物性格鲜明,戏剧性强,而非注重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文学市场对作家的创作存在过高的期待,要求作家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梁文道:与余华探讨了其新书《文城》的创作历程,以及他对当代作家责任和创作方法的思考。梁文道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经得起剧透,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情节的巧妙,更在于内容的丰满和细节的丰富。他认为《文城》更像一个传奇故事,其人物塑造并非以现实主义的深度刻画为目标,而是更注重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营造。同时,梁文道也反思了现代文学市场对作家创作的过高期待,认为这种期待并不合理,作家应该专注于创作本身,而非过度关注作品的市场表现。

Deep Dive

Chapters
余华分享了《文城》的创作历程,从90年代末开始写作,经历了多次中断和重新开始,最终在2021年出版。
  • 《文城》从98年99年开始写作,期间多次中断。
  • 余华在写作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如《兄弟》和《第七天》。
  • 《文城》的出版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他想要写一个世纪小说的愿望。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在看理想App本集节目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我们将于本周五(7月2日)选取5位幸运用户,赠送余华签名版新书《文城》一本。

收听提示

1、余华的新书《文城》,几乎写于20年前,为什么现在才出版?
2、什么是传奇小说,它脱离现实了吗?
3、当代作家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4、想写出畅销书的文学爱好者,是合格的作家吗?

本集嘉宾

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上集回顾

296. 什么叫作“求仁得仁”?)
《八分》每周三、周五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