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332 一座城中村和它的文学梦:与袁凌漫谈皮村故事

332 一座城中村和它的文学梦:与袁凌漫谈皮村故事

2024/6/14
logo of podcast 忽左忽右

忽左忽右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程衍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注于美国史和环境史研究。
袁凌
Topics
程衍樑认为皮村文学小组反映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播客等渠道传播他们的故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个群体。袁凌则从自身参与皮村文学小组的经历出发,讲述了小组的成立、发展、以及面临的困境,并着重描写了皮村工友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精神上的慰藉。 袁凌详细介绍了皮村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社会构成,以及文学小组的成员构成和创作特点。她以范雨素、张行、小海等为例,展现了不同工友的个性、经历和创作风格,并分析了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同时,她也讲述了皮村其他一些工人组织的兴衰,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对皮村的影响,并对皮村文学小组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担忧。

Deep Dive

Chapters
皮村,一个位于北京五环外的城中村,因其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大量的工厂,吸引了近三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自称为“新工人”。起初,皮村以集体工厂和打工族聚集地而闻名,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中心,拥有打工文化博物馆、工人剧院、打工艺术团、新工人乐队等。2017年,皮村文学小组成员范雨素的文章《我是范雨素》爆红,使皮村的文学活动受到关注。尽管受到疫情和政策变化的影响,皮村文学小组依然活跃,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 皮村曾是近三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他们自称为“新工人”。
  • 皮村的文化地标包括打工文化博物馆、工人剧院和新工人乐队。
  • 范雨素的文章《我是范雨素》的爆红,让皮村的文学活动受到关注。
  • 皮村文学小组是当地硕果仅存的文化组织,为工友们提供精神慰藉。

Shownotes Transcript

2017年,《我是范雨素》一文爆火,它的作者,在北京打工的育儿嫂范雨素,闯进了公众的视野。同样得到关注的是她所在的皮村文学小组。至今,文学小组的诞生已有十年,是皮村土地上最长寿、最鲜艳的一抹色彩。工人与文学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老鼠、旱厕、高楼外墙施工时看到的地面上的人,都会成为一首诗、一个意象。大多时候,文学并没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文学小组的一堂课,依然是他们操劳筋骨过后精神上的依托。作为文学小组的志愿者,袁凌见证了皮村最灿烂的时刻,认识许多特别的人,把他们的故事记录在了《我的皮村兄妹》中。欢迎收听袁老师的精彩分享!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袁凌,独立作家

  • 时间轴 -

04:30 皮村很偏:五环外,毗邻顺义机场的三区交界处

11:15 王德志、许多、孙恒将皮村缔造成新工人文化的地标

18:00 范雨素和皮村文学兄妹大多依然过着半工半写的生活

22:15 庄子研究“大神”张行,一边当保安看门,一边发《文史哲》论文

25:30 在流水线上写诗成名的摇滚青年小海,在老家农村毫无相亲竞争力

30:45 音乐的力量:张楚多次帮扶小海与新工人乐团

35:30 写作作为一种现实记录: 《工棚记鼠》与《尹各庄的苍蝇沦陷了》

41:00 打工循环:住处暗无天日、拼命工作直至病倒、去黑诊所还得花钱

45:35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身背癌症的育儿嫂为什么决定去上文学课

54:00 育儿嫂的“诅咒”:为城里的家庭工作,却和留守家乡的儿女形同陌路

56:15 打光棍与坏女人:写作无法改变皮村兄妹们被压迫的命运

01:01:30 皮村地标们正在消失,而新工人们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丁晋亮

logo设计 杨文骥

  • 音乐 -

Danse Macabre - Busy Strings - Kevin MacLeod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4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B站:忽左忽右leftright

抖音:忽左忽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