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美术史家巫鸿可能不会开始尝试一些实验性质的写作,比如《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比如《豹迹》。前者致力于在人的流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追寻一种物的流动性,后者则在封闭和自我隔离的状态中开启一场精神回溯和漫游,往昔的人、物、事化作图像,依次浮现。感官上的鲜活回忆先于客观而抽象的时间,占领脑海,诉诸笔端。于是有了巫鸿所谓的“记忆写作”,即“以现在的我召唤出过去的我,在复述之中提炼出叙事、形象、线条和色彩”。 记忆是碎片,它未必完整,也不遵循线性规律。记忆是图像,它可能模糊,无需准确,并非照相机般对彼时彼地的精确还原,反而更像一幅画,画家利用线条、色彩以及图层的堆叠,传递情感、氛围和一些心绪。记忆也是影子,随时间的流动拉长缩短,或干脆消失不见。 捕捉影子似乎是一场徒劳,因为影子一旦被定格,它将“不再移动,不再消失,不再透明”。因此《豹迹》或可被称为一座记忆的坟墓,而写作的过程则变成一场以自我意识为对象的精神考古,是开掘过往时间地层中的遗迹,让潜意识如矿藏般浮现。 这矿藏丰富多样。它包含巫鸿在专业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爱好者两个身份之间的反复摇摆和由此产生的张力,囊括经历和见证历史起伏、岁月变迁和城市发展后个人对集体记忆的思索,也涉及漫漫人生路上因各种际遇相逢或失散的人们。 欢迎来到这座记忆的宫殿(或墓园)。或许你会和我们一样,在感叹其构造之精妙时,猝不及防地撞见自己的影子。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巫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 [01:08]《豹迹》的缘起 [08:26]《豹迹》是想把感性的记忆写出来 [13:59]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20:05]记忆写作与回忆录有何区别 [23:56]《豹迹》如何体现了写作的实验性 [29:47]《豹迹》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代行旅写作 [33:29]写作《豹迹》的过程是否类似发掘一个记忆的废墟 [43:30]艺术品中的“小时间”与“微叙事” [51:27]巫鸿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57:39]集体记忆是什么,与个体记忆的关系是怎样的 [1:05:36]巫鸿会尝试写虚构作品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幻影交叠》,by陈勋奇,from《东邪西毒》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