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在当下的浮现显得格外可怖,令人震惊而悲哀。首先因为这饥饿并非源自粮食不足、食物短缺,那么,物质丰盛时代的饥饿究竟从哪里来?它是否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就算一个人已通过各种方式买到足够的食物,但他如果吃不到自己想吃或所需的食物,如果因担心后续食物不足而不敢正常吃饭,或是因没有安全感而失去食欲,这些都是饥饿。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饥饿是祖辈絮絮叨叨的陈年旧事,在那些旧事里,他们探索和翻新着储存、加工、品尝那极其有限食材的方式,而直到今天的我们开始囤菜,才意识到他们的危机意识、经验传承和节俭品格是从哪里来的。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饥饿是历史和文学的母题,是一再发生的政策失误、历史教训的显形,是从宗教传说到文学作品都尝试处理的人之为人最普遍、悠久且深重的灾难。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在真正意识到和肚子相关的little hunger之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已导向了great hunger,如今则生活在一种由大饥饿回到小饥饿、大小饥饿彼此贯通的双重饥饿之中。 萧红的《商市街》和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写饿,饿从外向内啃噬一个人,再从外向内吞咽一颗心——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人可以吃吗?饥饿遭遇也逼着我们重新审视“吃”这一行为,吃大概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根本方式:我们想象吃不到的东西时嘴里甚至泛起滋味,我们吃菜吃肉也吃书吃字典;食物的类型和多寡最鲜明地体现出不同社会阶级的差距,食物的来源和分配则关乎背后的社会关系;吃是反抗的方式之一,对卡夫卡来说,绝食不吃亦是。 1944年美国一项为期6个月的科学实验向我们展现了饥饿如何改变人类的身体与大脑。对于志愿参与饥饿实验的人来说,吃东西很快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为食物感到极度焦虑,一部分人在恢复饮食之后陷入了暴食的危机。如果你也不幸因为饥饿或其他创伤而出现对食物的焦虑或暴食的倾向,也请注意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愿人人都能早日远离饿馁。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8:13]美国一项实验告诉我们饥饿如何改变了人的身体和大脑 [11:07]文学中的饥饿之汪曾祺《黄油烙饼》 [20:50]食物短缺的现实总是不会撒谎的孩子揭露的 [22:37]文学中的饥饿之丁帆《野菜依旧》和萧红《商市街》 [26:57]文学中的饥饿之契诃夫《牡蛎》 [31:09]对食物最充沛的想象来自饥饿的人 [34:23]文学作品再对饿到极限时可不可以吃人的讨论 [39:13]21世纪的饥荒并非由于食物短缺 [42:50]现代国家应对饥饿问题的两种策略:自由市场VS福利国家 [54:08]暴食症患者如何用吃来构筑安全感 [1:04:59]饥饿创伤后陷入对食物的依赖或焦虑是正常的 [1:08:42]little hunger VS great hunger,生理饥饿VS精神饥饿 [1:09:45]文学中的饥饿之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飞上天》,by林强,from《光明的路》 片尾:《黄金时代》,by陈奕迅,from《我的快乐时代》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黄油烙饼》,汪曾祺 著 《天下美食》,丁帆 著 《商市街》,萧红 著 《牡蛎》,契诃夫 著 《温故1942》,刘震云 著 《战争中没有女人》,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长路》,科马克·麦卡锡 著 《饥饿:一部现代史》,詹姆斯·弗农 著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罗克珊·盖伊 著 《饥饿的女儿》,虹影 著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著 Eating in Theory, by Annemarie Mol 剧集《斯宾塞》Spencer (2021)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