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2818.关于心动的一些定性问答

2818.关于心动的一些定性问答

2025/4/1
logo of podcast 雪球·财经有深度

雪球·财经有深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雨落江南ing
Topics
@雨落江南ing : 我认为心动公司的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渠道 + 社区 + 产品"三位一体,这与Steam的模式类似,但心动的发展路径由于中国游戏市场的特殊生态环境而有所不同。早期,心动主要专注于代理和分发业务,以渠道为主导;随着自研能力的提升,逐渐过渡到产品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转变反映了中国游戏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以及心动公司在既有强大平台(如苹果App Store、安卓硬核联盟)下寻求突破的策略。 心动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持续挖掘用户价值,通过优化渠道和社区,提升用户活跃度、社群粘性和变现效率;二是产品驱动的内容增长,通过自研或合作推出爆款游戏来实现变现。这两个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业务的飞轮效应。不同发展阶段,这两个因素的权重会动态调整。早期依赖第三方产品时,渠道属性更重;随着自研能力加强,内容驱动变得更加关键。因此,评估心动公司发展不能简单依赖单一维度指标,而应关注平台增长指标与产品生态扩展之间的协同效应。 心动公司具有独特的"反脆弱性"。其业务逻辑源于行业结构中的负面外部性,例如高分成、平台垄断和马太效应。在不利生态中,TapTap以中立、开放、低商业化负担的特性,反而获得了生存和扩张的空间。心动并非以短期变现为首要目标,而是更注重社区文化和调性,这与国内主流游戏厂商的策略形成差异。 然而,心动公司也面临一些瓶颈:用户基数受限,难以覆盖广泛用户群体;行业反向整合趋势增强,大厂建设自有渠道加剧竞争;商业化空间受限,为维护TapTap的调性和独立性,需要在商业变现上克制,导致营收效率有限。这些因素决定了心动的发展注定是一场"慢生意"。 为了突破瓶颈,心动公司采取了多方面策略:持续优化TapTap的用户体验和社区活跃度;加大自研力度,推出多款游戏;通过独家首发和联运合作加深与开发者的绑定;积极探索国际化市场;拓展平台覆盖范围,推出星火编辑器和PC客户端;并探索新的方向,例如"篝火计划"。虽然部分尝试未达预期,但整体策略清晰,部分已初见成效。 我认为心动公司的飞轮效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经历了版号限制等行业挑战后,心动公司在2023年版号常态化后展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这与其他游戏公司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务实能力和应对挑战的韧性。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需要对心动公司的业务本质有清晰的认知:这是一家讲究调性的慢生意,其价值释放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需要理解其反脆弱的发展特性,以及行业负面因素对其带来的机遇。此外,还需要持续关注公司的定量指标,包括发展速度、盈利能力、产品成功率、商业化空间、管理层的执行力以及估值水平等,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

Deep Dive

Chapters
心动公司的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渠道、社区、产品三位一体,这与Steam类似,但心动的路径更具中国特色。早期专注于代理和分发业务,后来随着自研能力提升,逐步过渡到产品驱动模式。公司发展主要依靠用户价值持续挖掘和产品驱动内容增长,两者权重会根据发展阶段动态调整。
  • 心动公司商业模式:渠道+社区+产品
  • 发展路径:从代理分发到产品驱动
  • 关键驱动因素:用户价值挖掘和产品驱动内容增长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关于心动的一些定性问答,来自雨落江南ing。

1公司业务的本质是什么?

公司的业务本质可以概括为“渠道 + 社区 + 产品”三位一体,在PC端,Steam已经为这一模式打下了样板。

心动的发展早期重心在于代理与分发业务,以“渠道 > 社区 > 产品”为主,随后随着自研能力的提升,逐步过渡到“产品 > 渠道 > 社区”的结构。这一点与Steam的路径不同:Steam自诞生起便以产品为核心切入点,之后才逐步发展出成熟的渠道与社区功能。

心动的路径体现了中国游戏市场生态的现实制约和演进过程。与Steam面对较空白PC游戏发行生态不同,心动需要在已有的强大平台下寻求突破,如苹果App Store、安卓硬核联盟等下寻求突破,因此其商业架构和路径演变更具中国式复杂性。

2公司发展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基于前述业务本质及对标平台的成长路径,驱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两个层面:

用户价值的持续挖掘:体现为渠道与社区层面的优化,包括提升用户活跃度、社群粘性、以及变现效率。这是平台生态的生长逻辑。

产品驱动的内容增长:通过第一方自研或第三方合作爆款游戏实现变现,是经典的内容产业商业化框架。

心动的实际业务开展结合了以上两者,产品能够拉新、促活、带动社区与渠道协同增长,平台又能帮产品加持,构成业务的飞轮闭环。

不同发展阶段这两个驱动因子的权重会动态调整,早期依赖第三方产品时,渠道属性更重,更重视用户习惯培养与留存;随着自研能力加强,内容爆发带动平台生态反哺变得更加关键。因此,不能简单从“平台”或“产品”维度和指标呈现衡量公司发展,而应关注“平台增长指标”与“产品生态扩展”之间的联动与协同。

3公司的特殊性在哪里?瓶颈又在哪里?

先来说公司的特殊性:

心动在行业中展现出一种“反脆弱性”特征:它的业务逻辑源于行业结构中的负面外部性——例如高分成、平台垄断、马太效应严重等行业痛点。越是在这样不利生态中,心动以“中立、开放、低商业化负担”构建的TapTap生态就越有存在与扩张空间。

此外,心动从一开始就并非以“短期变现”为第一目标,而是更接近垂类社区平台,强调调性和社区文化,这种定位也与国内主流游戏厂商高度商业化策略形成差异。

再来说公司的发展瓶颈:

用户基数不具备强扩展性:不像抖音、微信这类“全域平台”能覆盖广泛TAM,TapTap的用户群体以中重度玩家为主,整体规模受限。

行业反向整合趋势增强:大厂正在建设自有渠道,加剧渠道层面的竞争。

商业化空间受限:TapTap为了维护用户调性和独立中立,需在商业变现上克制,导致营收效率始终有限。

这也是为何心动的业务发展注定是一门“慢生意”。

4如何突破瓶颈?

要突破上述结构性限制,必须在用户价值挖掘产品端驱动两端同时发力。过去几年来,公司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社区层面:**公司持续打磨TapTap的用户体验、搭建内容生态、优化社区活跃度;

**在产品层面:**加码自研,推出《火炬之光:无限》《铃兰之剑》《心动小镇》等产品,多条产品线同时推进;

**在渠道协同方面:**通过“独家首发”“联运合作”等方式加深开发者绑定;

**在国际化方面:**积极试水东南亚、日韩市场,寻求出海突破;

**在平台延展方面:**推出星火编辑器、PC客户端,扩大平台覆盖边界;

**同时注重新方向探索:**例如“篝火计划”聚焦创新游戏孵化。

部分尝试未达预期,但整体策略路径清晰,且部分已初见成效。

5为什么说心动的飞轮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

这点需要结合行业近五年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五年里有两年多收到行业监管和版号限制导致发展节奏受到干扰,产品代际变迁收到极大阻碍、行业出清缓慢、各公司真实实力呈现混乱、整体生态十分畸形。在23年版号逐步正常化以后,市场极速自我修复,内容产业马太效应规律显现,头部厂商进入收割模式,各玩家实力也逐步归位。

版号常态化是行业玩家真实实力的试金石,于是大家可以看到尽管不少巨头把持流量端的碾压级优势,且重金砸向产品渠道,却没有多少水花,反而砍业务的消息频发。而真正具备实力的玩家,或者拿出了整体升维的优质产品,比如米社、叠纸等,或者走差异化国际化道路获得丰硕成果,而具备渠道端飞轮的标的,仅有心动别无二家。

在两年前,心动处于相对的低迷期,主要是版号受限导致的市场畸形令用户价值与产品驱动因子双哑火,但也令彼时飘在空中的核心层能够跌到地上,认真考虑公司如何稳妥发展的问题,两年后核心层的对外呈现相较三四年前已经有了极大区别,靠实在的产品、利润、现金流和分红来说明问题,如果与过往曾经属于同流水梯队的玩家做同业对比,能够发现其在试金石降临后的逆势涅槃难能可贵,说明核心层有着沉下心来应对挑战,务实做事的能力,这是对于研判公司长期价值的关键转折点。

6如果想要长期投资公司如何令自身的预期合理化?

首先需要对公司业务的本质做根本性定性,即公司是一个讲究调性的慢生意,强于CP,但弱于渠道内容合一的巨头闭环,这决定了公司的价值释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次是需要认知到公司核心业务的存在理由和反脆弱的发展特性,即行业负面土壤越肥沃,他的生存空间就越巩固,这样就可以跳脱出一些浅层的生死问题。

定性之后,需要学会对各类定量信息进行鉴别,尊重行业的各项事实呈现,包括整体发展速度、盈利能力、产品成功率、平台保持调性下的商业化空间、管理层的执行力、估值水平等,这些建议一定不要依赖任何信源,需要自己去持续的关注、研究和跟踪来了解真实的情况,避免被信源多空任意一方夹带的主观看法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