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投资的艺术在于权衡,来自陈嘉禾。 在投资工作中,“权衡”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在投资中寻找“100%的确定性”。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明白,在市场中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确定”的。 既然没有真正确定的事情,那么投资的核心,应该是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量以后,基于概率的运算,对不确定性进行下注。经过反复、多次的下注,优秀的投资者可以让胜利的天平向自己倾斜,从而获得长期优秀的回报率。 从哲学的原理上来说,绝对的确定性在金融市场中并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当巴林银行的交易员尼克·李森,以极大的杠杆做多东京股票指数时,他没想到毁了他的竟然是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这是从1923年以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 本来,神户地震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对于一个审慎权衡自己投资的投资者,并不会造成致命打击:尽管可能造成不小的伤害。一个审慎权衡的投资者应当明白,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会受到地震的影响,尤其是日本这种人口密集的多地震国家。 因此,使用巨大的杠杆做多日本股票指数,本质上就是在赌。但是,尼克·李森没有权衡这种地震的超小概率风险,于是他搞垮了百年老店巴林银行。 反之,聪明的保险行业经营者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他们的论述中不止一次谈论到到美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类似的讨论还包括核战争、生化武器攻击等等。显然,他们对小概率事件进行了权衡,并且在投资组合和商业运营中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实际上,如果我们诚实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概率,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确定性”,一切都是概率的总和,只不过有一些概率太小、日常发生几率太低,被我们忘记了而已。 想要理解这种“任何事情都有概率发生、没有100%确定性”的社会事实,最好的辅助材料,就是一张《各年龄段人口死亡概率表》。在这张表格中,死亡率数据按年龄、性别分别排列。尽管这些数字有高有低,但是没有一个数字是0%。 也就是说,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在本年龄段内死亡的可能:按中国的老话说就是“黄泉路上无老少”,没人能保证自己一定活到多少多少岁再死。那么,既然生命的延续都不是必然,我们在金融市场上又如何能找到必然的事情呢? 其实,甚至连吃饭这样一件看似随意的事情,都有极其危险的概率。根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十万分之一的人,最后的死因是吃东西被噎死。由于这种概率非常之低,因此我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存在。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一餐进食都是概率权衡以后的结果:因为吃东西继续活下去的概率,大于吃东西被噎死的概率,于是我们选择吃饭。而这种权衡的反面,则被一个古老的成语形象的概括:因噎废食。顺便说一句,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大范围降低噎死的概率,让吃饭这件事在概率上变得更加划算。 回到投资中,即使是房地产这种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牢固的资产”,也会面临不少概率上的风险。刨除价格波动不谈,房地产投资常见的小概率风险包括火灾、建筑物损伤、洪水等等。在2023年4月,发生在哈尔滨的私拆承重墙事件,就导致一栋楼的楼体发生大范围风险,直接导致了房产价值的减损。 当我们明白了“投资在于权衡”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更容易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投资组合的构建。任何投资组合都不应该基于“某件100%确定的事件”,而是应该根据各种概率发生的大小,通过投资组合比例的分布,从而达到盈利概率和亏损风险的最优匹配。 秉承“投资在于权衡”的理念,我们还会发现一种有用的技巧,能让我们轻松地分辨谁是真正优秀的投资者、谁是幸运的偏执型投资者。 在许多时候,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和幸运的偏执型投资者,两者的投资业绩看起来差不多:前者依靠长期的理性权衡得到了收益,后者则依靠无与伦比的胆量和非凡的运气,也得到了差不多的收益。按巴菲特说,后者的行为类似“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库,虽然也许没事,但不改变其愚蠢的本质。” 很明显,我们更希望把钱交给第一种投资者。那么,如果通过业绩比较无法区别这两种投资者,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重仓的头寸是什么?这个头寸有什么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对于经过权衡而下注的投资者来说,他一定琢磨过自己最重仓的头寸有哪些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才下了重注而已。面对上述问题,他应当可以立即侃侃而谈。反之,对于胆大而运气好的投资者,他既然没有经过充分的权衡,也就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迅速、充分的回答。 纵观历史,人类从蛮荒时代一路走来,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均有概率因素,而今天的金融市场也毫不例外。明白了概率的必然、也就是确定性的偶然,我们就可以知道,投资的奥妙之处并不在于追逐那虚无缥缈的确定性,而在于不断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