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2024年度宏观能源研究笔记,来自大杨。 过去一年最令人惊讶的是用电量的大幅增长。截止11月底,全国用电量已经突破83678亿度,并且实现了6.3%以上的增长。这远高于我在23年年初的预测,以至于在这一年的全过程中我们共同都在探寻一个问题:电用在哪了? 到了年底,答案终于浮出水面。让我们看一组数据:1-11 月份,14 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依次为:海南、西藏、内蒙古、宁夏、青海、广西、甘肃、河北、吉林、新疆、广东、四川、安徽和浙江。抛开海南、西藏这种绝对值相对低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于去年12月份凭借12.3%的增长,电力装机量一举正式突破1亿千瓦大关。 如此高平台上的大比例增长,着实令人侧目。究其原因,自然是以硅料、铁合金、电解铝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与逐步转型深加工的周边产业的功劳。与之类似的还包括青、宁、桂、甘、疆等。与此同时,内蒙古还是中国拥有基本农田最多的省,更是众所周知的牧业大省。虽然煤矿仍然是这片土地上最为人人乐道的资源,但依托资源深化利用,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输出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内蒙样本,给了我们更多的研究方向,也让我们对于规模经济用电量可持续增长加强了信心。在此高增长之下,一方面带来了硅料产能的快速爆发,光伏组件价格雪崩;另一方面,阶段性的高增长,必将迎来一个产业的消化周期。相信未来3-4年的硅料市场,肯定将以消化存量为主。如果2023年的问题是:电用在哪了?那么,2024年-2026年的问题,恐怕就是:电还能用在哪? 那让我们再看看全社会用电量排名居后的几个省份是个什么情况。他们分别是广东、四川、安徽、浙江。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浙江在自身拥有大量装机的同时,还借助西电东送获得了累计超过1亿千瓦的支撑。这是一片没有电解铝、没有多晶硅、没有大规模钢材、水泥、玻璃、燃煤化工的土地。他们的用电在哪了? 2023年1-10月,广东省出口总值4.5万亿,同比增长2.5%;浙江省3万亿,同比增长4.3%。分别坐享中国出口第一、第二把交椅。同时,广东省贸易顺差2.2万亿,浙江省顺差1.9万亿。相对比,德国2022年度贸易顺差只有797亿欧元,印度2023年1-10月贸易逆差达2033亿美元。电力研究中,我曾经面对过很多言必提美、德的学者,他们上来就强调市场、政策、情怀。但当数字放在面前的时候,“万亿”这个词汇量级,只有面对的时候才知道其中的份量。 之前我们说:德国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广东,他的能源体系是值得广东省借鉴的。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政治、能源、工业相互叠加,当今的德国在国际贸易体系已经跟广东不是一个量级的经济体了。在去年的年度策略中我提到:当前经济背景下,我们只有提供达到欧美标准,而又比东南亚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我们的制造业份额才能保住。经过一年的努力,11月底全年数据已经转暖为正,甚至对美出口14个月下降的局面都得以扭转,于11月当月实现9.6%的正增长。 这里面虽然有同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伴随人民币贬值、降工资、降房租、降电价、降能耗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强硬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的“真香”定律再次得以证实。在欧美日韩份额稳定的基础上,在非洲、东南亚人民收入没有突破性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凭借真香定律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一方面为全球抵御通胀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做出了支持。 中国的用电量历来依靠两驾马车:房地产、出口。在当前房地产低迷的背景下,正是依靠新耗能工业的提升与出口的稳定,维持住了第二产业用电量的基本盘,同时高耗能农业与服务业正常发展,也就出现了今年超过预期的增速。 当今中国的电力与经济格局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不仅在小基数的省份追赶,在大基数的省也实现了高速的阶段性增长。不同省之间的产业协同,构成了一个足够的安全垫。东方不亮西方亮,美欧不行非洲行。 但是当前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仍旧存在若干痛点。随着光伏硅料产能的集中放量,组件大幅跳水已是现实。我曾经预言某巨头将面临腰斩再腰斩的局面,截止2023年12月29日,其收盘价最低达20.01元。但新能源依旧在彷徨中实现了高速发展,中国的光伏产业迎来了空前的装机潮。全年预计将达到180GW以上,较我年初预测更甚,已经超过了乐观预期的峰值。堪称一次新能源史上的盛会。与此同时,各地电力市场政策、用地政策、电网接入政策以及其他非技术成本也随机应变,伴随行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新能源对于全行业多年孵化的回馈。 从今年开始,我相信新能源应该可以挺直腰板告诉大家:我也是能给别人补贴的行业了!在当前转化率继续提升、行业新技术路线不断拓展的情况下,新能源仍然有希望在未来的3-5年实现20%以上的成本优化。这其中除了继续为全社会的低成本供电做出贡献、为出口创造更大的科技含量的同时,还将进一步为国内耗能企业运营提供新的契机。 2023年度前11个月,水电投产939万千瓦、火电投产4655万千瓦、核电119万千瓦。预期可以实现新增供电能力近3000亿度,调节能力超5000万千瓦。上一个五年规划中欠账许久的火电装机,终于得以恢复。他们的使命,也将从传统的骨干电源转变为支撑性调节电源,承前启后顶起保供的重担。 2023年度是抽水蓄能行业长期低迷之后的爆发之年。行业长期被压抑的需求被瞬间点燃,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得以焕发生机。上百个项目前期工作的陆续启动,揭开了中国碳中和过程中史诗级的里程碑篇章。但是,由于综合性人才的匮乏、前期准备的仓促,相关政策等都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但水电行业有其自身的沉淀与成长轨迹,每一个项目都是历经千锤百炼,过去的一年,仅仅是水电建设期的一个开端,更仅仅是水电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沧海一粟。在2024年的工作中,我相信整个水电行业将抓住用户对于储能需求的第一性原则,使行业进入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的可持续推进中来。 与接二连三映入眼帘的签约仪式相对应的,是氢能项目实际开展的步步惊心。作为一个原本成熟的行业,突然面临新增的成千上万倍的需求的时候,产生一些供应链的不协调是非常正常的。虽然偶有一两个一知半解的信息掀起讨论,但当前的能源行业已经没有任何人忽视这个方向的必然性。氢带给这个世界的,恐怕比风+光还要多,它甚至是中国走向“能源独立”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这个产业链中加深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恐怕是每一个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论是年度策略,还是之前我在雪球论坛上的发言,都坚定地推进大家接受一个事实:电动车将是中国第一制造业,也是第一出口品种。年底各大品牌纷纷上市,而且突出特点是国产车越卖越贵。汽车行业的民族自信心已经开始具有定价优越感。当前的电动车企业竞争才刚刚开始,围绕这一产业链的周边也将酝酿众多万亿级的机会。汽车行业替代房地产退出的部分需求,将成为一种可能。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落地,更好的安全性加持之下,恐怕这个行业还有几十倍的空间。奉劝以为碳酸锂低价可以长久保持的朋友抓紧醒醒,囤锂的机会不多了。 那未来关于新能源的战略方向在何处?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东部低成本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是最大的挑战。截止2030年,恐有超7亿吨低价产能逐步退出。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也正是基于本国当前国情与国际能源供应的双重挑战。在当前全国的能耗体系,空调、供暖,已经成为城市的第一大负荷。唯有大力发展地热+水源热泵+储热+bipv的“多热互补”模式,建立众多本地化供冷供热的微网系统,才有望解决当前城市日益增长的用能需求。 如上所述,在当前新疆煤炭大规模外运存在瓶颈的背景下,绿电+煤化工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战略。但该战略的核心需求,还体现为水资源的配置。国家水网的规划早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相关工程均已建成投运。满足了沿岸1.5亿人的清洁用水需求。在当前技术高速发展和工程能力的快速提升之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全面启动已经迫在眉睫。如果将绿能与水资源进行再调配,将有望彻底解决中国能源的进口问题。取得更大层面的经济效益与全球格局重塑。 多能互补发电、多品种协同供暖、多物质耦合替代、多样化的进出口结构相互支撑,我们坚信中国的用电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增长,能源制造业的机会将贯穿未来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