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of episode 空,原研哉设计哲学中的宝贵内核

空,原研哉设计哲学中的宝贵内核

2023/12/13
logo of podcast 「设计,几何?」

「设计,几何?」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的内容是《设计思维-三十六计》配套直播公开课最后一节公开课内容的音频版。

《设计思维-三十六计》课程详情:(职场进阶)设计思维提升三十六计_思维方法,行业需求_纪晓亮-站酷学习(原站酷高高手))

以下是本节直播课内容的文字版,可以与音频搭配使用。

由于平台篇幅有限,完整版文字内容请戳:空,原研哉设计哲学中的宝贵内核)

本期是设计思维三十六计配套公开课的最后一节,今天聊的是,空。

为什么聊“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整个课程的安排是这样的,我们把整个事物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六个阶段。我简单说一下,从一开始酝酿准备,到去验证你的一个假设,再到你有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从准备的阶段到初步验证的阶段,到你终于找到了怎么上升的快速上升期,然后到你进入巅峰的这个震荡,最后到自然衰退。今天我们其实来到了整个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聊的是关于“退出止损期”的话题。

本身这个阶段是比较丧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就等于你之前的挣扎已经失败了,所以才来聊这样的话题。但是我觉得现在整个大环境也不是很好,可能有很多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类似这样一个局面中,也就是说,本来做得欣欣向荣的一个事业可能迎来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甚至说你试图去拉起一个第二曲线的尝试也失败了的这样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其实我不想聊很多鸡汤或者是悲观主义的东西,所以思来想去就找到了原研哉老师,在老师的设计哲学里边,我觉得有一些很宝贵的内核是可以提供给我们在退出止损期的所有人的。无论你是设计师还是其他行业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今天讲的很多设计案例也好,或者这里边的一些设计哲学也好,希望能对正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家有一些这个触类旁通的启发。那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大家都知道原研哉老师前一阵做了一个项目,叫KURASHICOM,就是一个北欧生活工具商店,这是前一阵原研哉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最后一个出圈的作品,他给这个商店重新设计了一个logo。这个新logo的样子大概是一个纯黑的色块,下面是黑体的这个品牌的名字。

之前在我的播客里有一期聊原研哉的内容的结尾,聊过这个作品。我当时提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看他画的这个,像个梯形 ,有没有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巧妙的临界点?如果我们把这个梯形往左右两侧各做一个推演的话,比如说往右侧它就变得越来越窄,在左侧我们就会把它变得越来越宽,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图形有意思的地方就浮现出来了。当它正好在某个点的时候,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桶一样的生活用品;但是再往右侧,它可能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杯子,而到旁边这里,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花瓶,类似这么一个形式,往左边它就会更像一个碗,往右边可能它变得更宽就会像一个盆。

假如我们抛开左右的这个延伸,单独去看这个作品的话,你会觉得一头雾水对吧?为什么一个北欧生活用品的商店要用一个这么莫名其妙的黑色梯形来表示它。但假如按我刚才说的,我们把它向左右两侧做一个推演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图形还真是最能代表所谓北欧的生活工具的氛围而同时又很简洁的一个图形。

我觉得原研哉老师很多作品其实都有类似的感觉在里面,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小米的logo了,当时曾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我刚刚提到的那期播客,包括之前关于原研哉的很多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小米logo展开的。

很多人会觉得他把原来的一个直角改成圆角,居然就要收人家几百万的设计费,就觉得特别无厘头,或者觉得说那如果做设计这么简单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把小米logo跟我刚才说的北欧生活工具商店logo做一个类似的对比的话,你会发现,这种梯形是有无数个的,但最贴切的那个梯形其实只有一个,因为它足够简洁,可以承载非常多的内容在里边。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所谓原研哉的设计哲学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后面我们会接着聊,但是开场我们就先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下。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我的播客,有两三期节目专门都是聊这个原研哉老师的,我的播客叫做「设计,几何?」,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一下。

今天尽管在题目中提到了原研哉,但其实今天反而不想聊很多原研哉的事,我想聊的更多与其说是在聊原研哉的的设计哲学,不如说我们在聊东方的设计哲学,就是所谓东方审美里的“空”这个概念,是我今天特别想聊的话题。

一般听到“空”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禅意的,或者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东西。但其实“空”也是我们实现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我们观察一些有成就的人,当我们在套用“空”这个概念去看的时候,我会发现其实所有实现这些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有四个步骤:

首先,他要选一个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比较前沿的水平;当到达一个前沿的水平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我们说的这个“空”,就是要去发现这个领域的空白点;接下来就是去探索有潜力的这些空白。

我们会发现其实“空”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结合到我们这个课程,因为课程是讲设计思维的,其中包含了很多商业、跨学科的知识在里面,所以从这个实用主义扣题的角度,“空”其实除了禅意还是有一些实际的用处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如果你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前沿水平的话,那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几乎只剩下去探索这个所谓空白才能给你带来机会了,对吧?

这里,我可以带大家欣赏两个作品,大家感觉一下这个空白的力量具体有多大的。

第一个作品是一首北岛的诗,这个诗的名字叫做《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其实这招古龙先生特别喜欢用,对吧?什么风冷风吹,就是特别喜欢玩这些文字上面的技巧。但是我觉得北岛在写这首叫《生活》的诗的时候,恐怕并不是古龙这种恶搞的想法,而是真的通过这种极简到只有一个字的方式,来引发人们非常多的联想。

你看这首诗,内容只有一个“网”字的时候,首先会给你一个直觉上面的冲击,你会觉得诗为什么会这么写,接下来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为什么诗可以短成这样,为什么这么多字里北岛要选择“网”这个字来作为这首诗的内容……我相信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艺术作品。

第二个艺术作品是一首叫做《4分 33 秒的交响乐》,这首作品共分成三个乐章,总长度是 4 分 33 秒,这个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沉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场要欣赏一下这个作品的话,应该从此时此刻起,所有人都不要发出声音,我们一起造出一个 4 分 33 秒的空白来,这 4 分 33 秒的空白就是这首这个交响乐作品的全部内容。

刚刚我们停了一小段时间,可能都不太够 20 秒,但是我不知道刚才完全没有声音的时候大家在想什么。这个作品的作者叫做约翰 · 凯奇,其实凯奇解释过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他的观点是这样的,他认为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所以他是真的有过表演这个4 分 33 秒的纪录片的。大家在网上可以搜索查看,整个表演过程中,他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就像木头一样静止停在那里,现场整个音乐厅的人都莫名其妙,他甚至还装模作样的把这个乐谱翻过了一页,还掏出了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到 4 分 33 秒过去的时候,全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作品。

我为什么要带大家感受这两个作品,是想让大家体会,其实空里边是包含着巨大能量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刚才我们说的三个作品里边感受到这些能量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来自恐惧的能量。

为什么这么说?是这样的,其实存在一种刑罚,把犯人关到一个房间里边,这个房间是用特别高亮度的灯泡照着,一个高亮全白的房间。据统计,大多数犯人在这个纯白的房间里边呆不了多久,就会完全崩溃掉了,其实它就相当于不准犯人睡觉这样的情况。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本能里是特别害怕留白的,甚至有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叫做“留白”恐惧,这种就是。这就是我觉得为什么北岛、约翰凯奇或者是原研哉值得敬佩的原因所在。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种只有一个字的诗,完全不演奏的音乐,或者一个梯形的黑方块等等之类的是一种恶搞,但如果他不是恶搞,而是作者认真地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去表达一些什么呢?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大的勇气。

因为这种事情几乎注定是要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的,甚至人们会由于自己的留白恐惧去攻击这些作者,但是这些设计师们、音乐家们、诗人们仍然做了这样的事,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点。这个敬佩其实也被很多大牌学会了,我们发现越是奢侈品大牌,它卖的东西越贵,它的店铺装修往往越简单,它的货品陈列会更少,整个店面的装饰也会更简单,比如说它的橱窗,我们会开玩笑说是“性冷淡”风格。我们之前会认为性冷淡风格是一种装叉行为,但其实这种行为恰恰是对留白恐惧的一种克服。

通过把自己的这种留白行为公然展示于人前,对众人形成一个勇气上的碾压,你们都不敢,但是我敢,就是这种勇气,这种孤芳自赏的意向,其实暗合了这些大牌商店在他们的消费者心中的这种高处不胜寒的一种自我感知。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明明看起来都差不多的东西,明明看起来接近于白纸的东西,但这些大牌的消费者们都舍得去豪掷千金,因为这些品牌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气,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需要勇气的环境是非常同频的。

我们设计师其实也是特别喜欢留白的一群人,对吧?但是我们的想法可能就不是留白恐惧或者是大牌这种想法了,有时候我们的留白只是为了更加引人注目,是因为人的本能会在复杂的环境里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的视觉得到喘息的地方。

你想象一下你现在进入一家商场里,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繁花似锦的装修装饰,而有一家店铺在其中是空白素雅的风格,从美感上它会有一种意愿就是我想要进入到这个装饰较少的店里去休息一下,也就是说这种“少”其实会让我们更加的珍视。

我们现在其实是需要这种东西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随着短视频、AI的兴起,大家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大家越来越有一个口头禅叫做“我知道”。当一个人无论天文地理天南地北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只需要开一个头,剩下的人就会抢先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在哪听说过,我昨天刷到过,我明白你在说怎么回事,这个我知道……它其实就是思考的终止符,很多可以深入进行的讨论,就被这一声一声的“我知道”打断了。

这其实不是我观察出来的,是原研哉老师观察出来的,也是今天公开课内容主题为什么要把原研哉老师当做一个代表的原因。因为他在他的新书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的人越来越把“我知道”当成是一种停止思考的终止符,所以他就更加认为在这个时候应该提出一些问题,并且是用空白的,用空的这种心态去提出一些问题,把大家从“我知道”的这种情况里解脱出来。

原研哉的这本新书名叫《始于未知的设计 Ex-formation》。我们先说一下他为什么用了Ex-formation的这个名字,我们一般说的是in-formation,就是信息这个词,但是随着大家对信息的这种“认为掌握”的心态,所以原研哉提出应该把这个词变成Ex-formation。这个 ex 前缀,是对应 in 这个前缀。也就是说,我们做很多事的原因不再是让人知道什么东西,而是说要提出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变成一次提问,这个提问把所有的东西未知化,这是原研哉找到的的,就是怎么把“空”这个东西跟我们现实需求,或者是跟应用联系起来的一个点。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简单句型,或者沉默的乐章,还是一个字的诗,为什么它们是有价值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强行把人们知道或者看到的信息,就是为了知道什么的这种想法打断了,变成说我不是要告诉你什么不是要让你知道什么,是要让你借由我的提示停下来,去想一想你平常特别习以为常的事物究竟包含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总是在说logo,当你看到一个logo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得被迫停下来想一想, logo到底是什么?品牌到底是什么?图形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一首诗只有一个字叫网的时候,它其实就形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诗?网究竟是什么意思?生活为什么可以用网来代替?有没有其他字可以来代替这个网?

……

(完整版文字内容请戳:空,原研哉设计哲学中的宝贵内核))

听完这期节目,你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想法?

欢迎加入听友群(请加小助手微信:JXLJXL36)一起来聊聊吧~

「站酷学习音频」「小宇宙」「网易云音乐」「虎嗅源流」同名节目同步更新中。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加入本栏目「知识星球」讨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