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科技伦理问题在信息科技领域愈发获得重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了资讯爆炸,也包括真伪难辨的信息;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但也有人担忧它是否会威胁人类的未来;无孔不入的大数据网络提供了便利,却令网络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问题。网络技术给大部分人提供了更多资讯和便捷,同时也可能令弱势人群成为被技术抛弃和遗忘的群体。为了厘清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科技伦理的种种迷思,我们邀请到几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来一一解读。
主讲人介绍 沈粹华,UC Davis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计算通信研究》杂志副主编。 研究方向为在线社交网络和虚拟世界中的用户行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
讲座要点: 辨别充斥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是所有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常态化课题,这在近年美国政治生态中表现尤其明显。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会影响一个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因此筛选、辨别信息尤为重要。然而,“净化”信息也同样面临困境和争议:谁有权力来判定?谁有责任去执行?虚假信息和言论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十分重要,解答这些问题却并不简单。 这期沙龙我们请到传播学和虚假信息研究的专家,UC Davis大学的沈粹华教授,为我们解读虚假信息的现状和未来。我们将谈到:
【0:00】:介绍 【3:15】:主讲开场 【7:30】:Mis-/dis-information 的定义 - 为何有学者不建议使用“fake news”的说法? - Mis-/dis-information 在中文语境下的对标是什么? - Misinformation 主要活跃于哪些话题场域? - 学界对 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有哪些关注点和新方向? 【25:10】:Misinformation 的识别 - Twitter 机器人怎样识别 misinformation? - 用过机器学习识别 misinformation 有哪些局限? - 使用人工识别 misinformation 有哪些优势? - 人工识别 misinformation 的事实核查机构/项目有哪些? - 大媒体是怎样进行事实核查的?为何仍会产生bias? 【37:15】:主讲所在团队对识别虚假图片的研究 - 为何权威大媒体也上了PS图片的当? - 未经PS造假的真实图片也会造成 misinformation 吗? - 人会因为哪些因素而相信一张图片的真实性?这些因素可靠吗? - 人会因为哪些因素而识破一张假图片?研究结论是否足够积极? 【1:03:45】:业界事实核查有哪些不同方法和形式? 【1:11:07】:用户可以怎么办? - 与技术发展相比,人识别 misinformation 的能力有多弱? - 影响人识别 misinformation 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 怎样提高数字媒介素养? - 怎样改善对议题先入态度? 【1:16:48】:平台应该怎么办? - 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现状如何? - 社交媒体平台是否有权力和责任管控言论? - 美国《通讯规范法案》第230条规定了什么? - 平台功能有哪些改进空间? 【1:33:32】:观众提问: - 客观、无偏见的报道存在吗?怎样看待新闻的客观性? - 主流媒体对国际和国内新闻的事实审查机制是否不同? - 法律应该如何应对 misinformation 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 怎样才知道自己不是在传播假消息?如何保护自己或老人不被假消息“洗脑”? - 评价读者、观众媒体素养的意义是什么? - 社交媒体中的 misinformation 是社会问题的原因还是表征? - 用机器学习识别假消息的前景如何?有哪些无法克服的局限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信息渠道,欢迎选择你常用的平台,第一时间获得我们的活动信息:
微信公众号: 湾区文化沙龙 我们的网站: http://bayersshalong.org/ 我们的Maillist: https://mailchi.mp/37a9f0bab380/bayersshalong 我们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bayershalong 我们的微博: https://weibo.com/u/7319836123 我们的matters: https://matters.news/@BayersShalong 我们的podcast: https://pod.link/1490805354